麈尾
王谢当时物,高人日以挥。无言开妙论,不悟解玄机。来去情难定,尘埃性所违。微风亦有意,于汝独依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王家与谢家的事物,一直被有品位的人尽情挥洒。虽然没有说话,却开启了美妙的讨论,尚未领悟就能解开玄妙的道理。来来往往的感情难以确定,世俗尘埃总是与本性相悖。即使是微小的风也有自己的意愿,只对你情有独钟。
去完善
释义
1. 麈尾:古代一种形状类似马尾巴的道具,人们把它当做发言的凭证。麈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较为流行,后来逐渐演变为权力的象征。
2. 王谢:指代东晋时期的豪门贵族王氏与谢氏两大世家,如王羲之、王献之、谢安等名士。
3. 高人:指具有高尚品行、受人尊敬的人。这里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士人阶层。
4. 玄机:指深奥的道理或隐秘的事情。
5. 情难定:意思是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难以确定。
6. 尘埃性所违:意为人们在尘世中无法摆脱各种纷扰。
7. 微风亦有意,于汝独依依:意指即使是微小的变化也有其意义,但只有少数人能够领会其中的道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麈尾》诗借麈尾这一物象,表现了诗人对于世事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探寻。首联“王谢当时物,高人日以挥”提到麈尾是魏晋时期王谢等高门大族的标配之物,可见其历史悠久和地位崇高。颔联“无言开妙论,不悟解玄机”则描述了诗人认为无言之间往往能揭示生活的哲理和奥妙。颈联“来去情难定,尘埃性所违”中,诗人表达了世间万事万物都无法抗拒自然规律,难以确定它们的来去,同时感叹人生如梦,在岁月长河中留下的只是尘埃。而尾联“微风亦有意,于汝独依依”则以微风对麈尾的依恋为喻,暗示出人与人、人与物的深情厚谊和相互依赖。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意境深邃的画面,传达了诗人深沉的人生观和哲学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麈尾》是何绛的一首咏物诗,创作于清朝康熙年间(约公元1670年)。此时正值清朝初期,战乱刚刚平息,社会相对稳定。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们开始关注民间的生活和传统的风俗,从而产生了一种以描写日常琐事为特色的诗歌流派——南施北宋。
何绛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的命运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据史书记载,他原本是一位官员,但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为庶民。失去了官职的何绛转而投身文学创作,凭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在这首诗中,何绛以麈尾为题,通过描绘麈尾的形状、功能以及它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表达了诗人对民间风俗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同时,也反映出他在经历了人生起伏之后,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清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