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志
曹刘有志混华戎,无奈吴儿两炬红。
赤壁焰烧云梦泽,夷陵光照永安宫。
人间自此鼎三足,天上无由日再中。
惟有葛公心未死,夜深寒月照孤忠。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曹操与刘备皆有统一天下之雄心壮志,可惜遇到东吴强敌,火烧赤壁和夷陵两场大战如熊熊烈火照亮天边,使得江山分割为三国。天地间无法再次重现昔日盛景,唯有诸葛亮之心志坚定,即使黑夜降临、冷月孤悬,他依然坚持忠诚,守护着汉室。
去完善
释义
1.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东汉末年群雄之一。
2. 混华戎:指的是统一华夏之地的战争。华,中国;戎,少数民族或外国。
3. 无奈:无可奈何。表示感到无力改变现状。
4. 两炬红:指赤壁之战的火灾。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一起战役,此战中,周瑜火烧曹操战船,获得胜利。
5. 云梦泽:古代云梦地区的一片大沼泽地,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荆州市。
6. 夷陵:古县名,在今湖北宜昌东南。
7. 永安宫:是刘备生前所居住的宫殿,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8. 鼎三足:“鼎”在古代象征着国家政权,这里指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势。
9. 日再中:天文学术语,指一天之内太阳再次升到天空正中的现象,即下午两点左右。这里暗示局势混乱无法分辨是非。
10. 葛公:指诸葛亮,字孔明,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他励精图治,坚守荆州,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又平定南中,北伐中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1. 夜深寒月:描写夜晚寒冷月光的情景。
去完善
赏析
《读三国志·项安世》是一首描绘三国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诗歌。诗人通过对曹操、刘备和孙权等人的描写,表达了他们立志统一天下但终未能如愿的感慨。同时,诗人通过火烧赤壁和夷陵之战等著名战役的描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们的忠诚与勇敢。在诗的最后,诗人提到了诸葛亮,表达了对这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敬仰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三国志》是南宋诗人项安世的诗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即南宋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状态,北方被金国占领,南方则由南宋统治。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个背景下,项安世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命运的文人,通过对《三国志》的阅读和思考,表达了他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忧虑。
在人生际遇方面,项安世早年曾任官职,后因故被罢免。此后,他回到家乡,过着隐居生活,以诗书为伴。在他的晚年,金国入侵南宋,战争使得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使得项安世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深的忧虑。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项安世通过阅读《三国志》,看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天下大乱的历史景象,联想到了当时的现实状况。他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关注和对统治者的批评。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