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标题包含
暮去朝来无定期,桑田长被此声移。 蓬莱若探人间事,一日还应两度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吴融(?-903年),字子华,唐朝末年诗人。他的生平事迹主要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和《全唐诗》等文献资料。 吴融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他年轻时曾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及第。...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时光荏苒,日夜交替并无定规;沧海桑田,时时受到这声音的变迁。若想去探寻蓬莱仙境的世事,一日之中也应知晓两次吧。
去完善
释义
1. 朝:zhāo,表示时间;cháo,表示方位,朝向。这里取zhāo的意义,指早晨。 2. 暮:太阳落山的时候。 3. 期:规定的时间或者期限。 4. 桑田:种植桑树的田地,也泛指农田。 5. 被:遭受,受到。 6. 此声:指的是潮水的声音。 7. 蓬莱: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境之一。 8. 探:打探,打听。 9. 一日还应两度知:一天之内应该会有两次潮水上涨的情况被人所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以“潮”为主题,通过描绘潮水的起伏不定,隐喻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首句“暮去朝来无定期”形象地展现了潮水来去的无常,同时也是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第二句“桑田长被此声移”则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通过桑田的变迁来象征岁月的更迭。 而第三、四句则将视角转向了传说中的仙境——蓬莱,诗人设想如果蓬莱能够了解人间的事情,那么它也一定知道每天的潮水会涨退两次,这也象征着人世间的种种变化与矛盾。总的来说,这首诗歌通过对潮水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世间万事万物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潮》是唐代诗人吴融的一首描绘钱塘江大潮的诗歌。这首诗歌作于公元904年,正值唐末乱世。 在创作这首诗时,吴融身处动荡不安的晚唐时期,面对国家的衰落和战争的痛苦,他既感到无奈又充满忧虑。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腐朽,战乱频繁,民生疾苦,但大自然的美景仍给人们带来安慰和力量。因此,在诗中,吴融通过观察和描绘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风貌:人民生活在苦难之中,渴望和平与安宁;而大自然的美好则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给人以勇气和希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