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台
草满污莱雪满峰,吴王台殿落青红。
姑苏门外连宵泊,愁听寒山半夜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草地上铺满了污莱,山峰间铺满了白雪;昔日吴王的宫殿如今只剩下斑驳的痕迹。在姑苏城门外连续几夜停泊船儿,听着寒山的钟声在半夜响起,令人倍感忧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污莱:即废墟、荒草地。这里指姑苏台的遗址。
2. 吴王:指吴王阖闾或夫差。
3. 青红:指台殿的颜色,形容其华丽。
4. 姑苏门:苏州的城门之一。
5. 连宵泊:连夜停泊。
6. 寒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座山,山上有一座著名的寺庙——寒山寺。
7. 半夜钟:寒山寺夜间敲钟的习俗,钟声可传数里远。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草满污莱雪满峰”开篇,描绘了姑苏台的荒凉景象。昔日繁华的吴王台殿已不复存在,只剩下断壁残垣,青红相间,诉说着曾经的辉煌与衰落。此处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
紧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在姑苏门外的船只上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耳畔传来寒山寺的钟声,如诉如诉,触动人心。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人的境遇之中,感受到他深深的哀愁与感慨。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姑苏台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同时,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其中,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姑苏台》是南宋诗人苏泂的一首题咏历史名迹姑苏台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描绘姑苏台的昔日繁华与今日的荒凉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历史兴替的思考。
创作时间: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具体时间不详。此时正值南宋与金朝对峙时期,江南地区相对较为安定,文学创作氛围浓厚。
人生际遇:苏泂出生于南宋世家,年轻时曾游学四方,结交了许多文人墨客。然而,由于南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激化,苏泂对于国家命运深感忧虑。他晚年辞官回乡,潜心文学创作,通过对历史名迹的描绘,抒发心中的感慨。
时代背景:南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繁荣,但在政治上却陷入混乱。金兵南下,导致中原人民南迁,江南地区人口激增,粮食短缺,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士人阶级逐渐腐化堕落,使得许多有识之士对现实感到失望。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文人士大夫转向对历史名迹的题咏,以此抒发心中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