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要行便行,要坐便坐。
六处神通,是个什么。
把定时一物不为,放行时杀人放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要行动就行动,要坐下就坐。六个方面的能力,这是什么呢?在固定的时间不做任何事情,在放开限制的时候却肆意妄为。
去完善
释义
1. 六处:佛教术语,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感官。这里引申为人们感知世界的途径。
2. 神通:即神奇的能力或力量,如禅定、天眼通等,在佛教中用以描述超越常人的能力。
3. 把定:禅宗术语,指执着于心性本源,不随外物变化动摇。
4. 一物不为:意指没有私心杂念,无所执着。
5. 放行:指不拘束、任其自然。
6. 杀人放火:是比喻说法,表示任意行事、毫无顾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是明朝高僧释元净所作,表达了禅宗的顿悟思想和不拘一格的修行方式。诗人以“要行便行,要坐便坐”开篇,强调修行者应该遵循内心的直觉,不被外在形式束缚。接下来的“六处神通,是个什么”,则质疑了佛教传统的六种神通观念,暗示真正的智慧在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神通显现。
诗的后两句“把定时一物不为,放行时杀人放火”更为大胆犀利。在约束自己、严守戒律的时候,修行者可以做到无欲无求;而在放开心灵、打破常规的时刻,却可能产生激进的行为。这里展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敢于面对世俗的看法,勇于实践自己的信仰。
整体来看,这首诗表达出禅宗不拘形式的修行观念,以及禅宗大师独特的人生哲学和修行态度。诗人通过看似矛盾的表达,强调了内在觉悟的重要性和跳出传统框架的勇气。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是唐代著名禅师释元净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歌反映了释元净在禅宗修行过程中对生死、佛法的深刻领悟。创作于唐末五代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发,人们普遍追求心灵的慰藉。
释元净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他历经沧桑,通过禅修实践,逐渐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他曾云游四方,参禅问道,与诸多高僧大德切磋交流,积累了丰富的佛学修养。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生命解脱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