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
远钟入枕雪初晴,衾铁棱棱梦不成。
起傍梅花读周易,一窗明月四簷声。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悠远的钟声伴随着雪后的初晴进入我的枕头,冷硬的被子让我难以入眠。起身靠近梅花,诵读《周易》,一扇窗户映着明亮的月光,四周檐角的声音轻轻回荡。
去完善
释义
1. 远钟:远处传来的钟声。
2. 入枕:指钟声在梦中响起。
3. 雪初晴:指雪后天晴的景象。
4. 衾铁棱棱:形容被子冰冷。
5. 梦不成:指因寒冷而无法入睡。
6. 起傍梅花:起身靠近梅花。
7. 周易:一部古代经典著作,包含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8. 四簷声:指四面屋檐下传来的声音。
去完善
赏析
在这首《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中,魏了翁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幅冬日清晨的景象。首句“远钟入枕雪初晴”,描述了诗人被远处传来的钟声唤醒,此刻正是雪后初晴的时刻。接着诗人用“衾铁棱棱梦不成”来形容寒冷的冬夜,连梦境都无法维持。在这里,诗人通过描绘环境的寒冷来展现自己心境的孤独与无奈。
第三句“起傍梅花读周易”,表现了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读书自娱的心态。一方面,梅花是冬天的象征,它的绽放代表了春天的来临;另一方面,周易是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体现了诗人的智慧和学问。结合上下文,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虽然身处寒冷的环境,但心中依然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最后一句“一窗明月四簷声”是对全诗意境的完美概括。在这宁静的冬日清晨,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屋檐上滴水的声音更显得静谧。这里,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整首诗情感深沉,格调高雅,给人以美的享受。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十二月九日雪融夜起达旦》是南宋诗人魏了翁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宁宗时期(公元1195年-1224年),魏了翁在此时担任朝官,积极参政议政。
在宋宁宗时期,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由于土地兼并、赋税繁重等问题,民间疾苦依然严重。魏了翁作为一位关心民生、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他的诗歌往往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问题。
在这首诗中,魏了翁描绘了雪后初霁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他通过对雪后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自然界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力量,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正是魏了翁这一时期诗歌的主题之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