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孤雁

标题包含
孤雁
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 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 几行归去尽,片影独何之。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遥随。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崔涂(854年-937年),字礼山,初唐时期著名文人。他的家世显赫,是范阳(今北京一带)的望族。 他在少年时便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情,文章诗词颇有大家之风。但科举之路颇为不顺,他曾在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无果...查看更多
吴太太
去完善

译文
湘水边的离别已是傍晚时分,边城的离别令人孤独。为何如此遥远的路程,仅靠一叶孤舟(芦)作为寄托? 波涛在广阔的江面上翻涌,月亮在寒冷的夜空照耀着蒲草。不知道对岸的朋友此刻身在何方,从何处找到一块平地落脚。 一行大雁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只有一只影子独自停留。夜幕降临,它们呼唤彼此的声音消逝在雨中,却在寒冷的池塘里徘徊迟迟不愿离开。 湖面上的云层低垂,朦胧地漂浮在远方;一轮明月在关口上空冷漠地跟随。不一定是遭遇射鸟的箭矢,孤单飞行本身就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吴太太
去完善
释义
1. 湘浦:湖南的湘江水边。 2. 边城:边境的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广东南雄。 3. 一枝芦:比喻孤单。 4. 波摇楚:波光粼粼的江面就像楚国。 5. 月映蒲:月光洒在蒲草上。 6. 天畔侣:远方的伙伴。 7. 平芜:平原上的草地。 8. 几行:指雁群。 9. 片影:一只孤雁。 10. 暮雨相呼失:暮雨之中失去了互相呼唤的声音。 11. 寒塘独下迟:在寒冷的池塘中独自降落。 12. 渚云:水边的云彩。 13. 关月:关山月,月亮照亮了遥远的路程。 14. 矰缴:古代用来捕捉飞鸟的箭。
吴太太
去完善
赏析
《孤雁》是唐代诗人崔涂的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一只离群索居的大雁孤独地飞翔在广阔的天空中的场景。全诗充满了深沉的孤寂之情和对世事的无常之感。 首联“湘浦离应晚,边城去已孤”,写大雁离开栖息地的情景。其中,“湘浦离应晚”暗示了大雁离群的时机已经不早,而“边城去已孤”则形象地描绘出大雁离群后形单影只的景象。 颔联“如何万里计,只在一枝芦”,描述了大雁独自一人跋涉万里的艰辛历程。尽管旅程漫长,但大雁却只能依靠一根芦苇作为短暂的休憩之地,更显出它的孤独与无助。 颈联“迥起波摇楚,寒栖月映蒲”,通过描绘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月光下的蒲草,展现出大雁在夜空中孤独飞翔的画面。此时的它,既没有同伴的陪伴,也没有温暖的家园,只有无边无际的夜空和寒冷的月光相伴。 尾联“不知天畔侣,何处下平芜”,表达了诗人对大雁未来的担忧。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大雁能否找到新的伙伴和家园,抑或永远孤独下去,一切都是未知数。这种无法预测的命运,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无尽的悲凉与哀伤。 总的来说,《孤雁》通过对一只离群大雁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命运的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吴太太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孤雁》是唐朝诗人崔涂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在战乱时期,一只离群的大雁孤独地飞翔在天际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深深同情。 此诗创作于唐末五代十国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社会动荡不安。在这个时期,诗人崔涂因战乱而离家远游,饱尝了离乱之苦,目睹了无数家庭的破碎和百姓的苦难。这使得他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能够将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到诗句之中,使其更具真实感和感染力。 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唐末藩镇割据,各地战火连绵,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崔涂身处这样一个时代,深感民生疾苦,因此在诗歌中以孤雁自喻,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的忧虑,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渴望。
吴太太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