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老去有余业,读书空作劳。
时闻夜虫响,每伴午鸡号。
久静能忘病,因行得出遨。
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老年生活还有余业,读书却只是徒然辛劳。
夜里时常听到虫鸣声,中午时常伴着鸡啼。
长久的宁静能忘却病痛,因为行动可以让人出去漫游。
为何还要独自痛苦,如同油灯自己燃烧煎熬。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去:离去,指离开某地或离开某段时间。
2. 老:年纪大的人。
3. 余业:剩余的事业,这里指的是读书。
4. 空:白白地。
5. 作劳:劳累。
6. 时:时常,不时。
7. 闻:听见。
8. 夜虫响:夜晚的虫鸣声。
9. 伴:陪伴。
10. 午鸡号:中午时分公鸡啼鸣。
11. 久静:长时间的安静。
12. 忘病:忘记病痛。
13. 因行:因为行走。
14. 出遨:出去游玩。
15. 胡为:为何。
16. 良:很,非常。
17. 自苦:自己使自己辛苦。
18. 膏火:灯火,这里比喻耗费精力。
19. 煎熬:折磨,忍受痛苦。
去完善
赏析
《读书》这首古诗通过对老年生活细节的描绘,展现出诗人执着于学问研究的精神风貌。诗中提及的“读书空作劳”和“胡为良自苦,膏火自煎熬”,在点出勤奋读书的同时,也道出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矛盾:在日复一日的刻苦学习中,似乎难以找到真正的解脱之道。然而,正是这种生活中的点滴体验,让我们更加感受到诗人真实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书》是南宋诗人吕本中所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致在宋高宗时期(公元1127-1162年)。
在这段时间里,吕本中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历任县令、知府等地方官员,也曾入朝为尚书郎、礼部侍郎等中央官员。他积极提倡理学,推广教育,努力改善民间疾苦。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显著,被认为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这一时期,正值南宋初年,金兵南侵,国家危亡之际。宋高宗在位时,虽然对金政策以和为主,但仍有一定程度的抗金力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吕本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一方面关注民生,另一方面也在诗歌中表现出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这种忧虑在他的诗歌《读书》中得到体现。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对国家的关心。通过对读书的描绘,传达出希望自己能像古人一样为国家尽忠的信念。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