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见月
照人明月故应圆,露冷风清八月天。
且看惊鸾呈妙舞,却愁落雁怯虚弦。
裙裾老去真聊尔,色笑公当一粲然。
小院不妨今夜雨,人间那有两婵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明亮的月亮照耀着人们的脸庞,所以应该显得圆润;这是八月的日子,露水寒冷,清风宜人。请欣赏那如同凤凰般美丽的舞蹈,而那如同大雁般优雅的身姿在虚弦前略显羞涩。她的衣裙虽然已经不再鲜艳,但她的笑容依旧令人倾倒。在这个美好的夜晚,小雨绵绵的小院别有一番风味,但在这世间,又怎么会有两个如此美妙的女子呢?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仲并:宋朝文人。
2. 照人:明亮的月光照在人身上。
3. 故应:应该会。
4. 露冷风清:形容秋天的夜晚,露水寒冷,风声清新。
5. 且看:先看看。
6. 惊鸾:指美丽的女人。
7. 妙舞:优美的舞蹈。
8. 却愁:担忧。
9. 落雁:典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望见美人长袂如飞燕”,比喻女子轻盈曼妙的身姿。
10. 怯虚弦:害怕弹错琴弦。
11. 裙裾老去:形容女性年华老去。
12. 真聊尔: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
13. 色笑:容貌、笑容。
14. 公当:众人应当。
15. 一粲然:笑一下。
16. 小院:此处指诗人所在的地方。
17. 不妨:不怕。
18. 人间:全世界。
19. 两婵娟:指月亮和苏轼笔下的美女“素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中秋不见月》以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为背景,通过描绘月亮的变幻,表现诗人孤独的心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诗中提到的“照人明月”和“露冷风清八月天”展示了中秋时节的自然景象,而“惊鸾呈妙舞”和“落雁怯虚弦”则借用了凤凰、大雁等鸟类形象,寓意人生际遇的坎坷与无奈。接下来,诗人用“裙裾老去真聊尔,色笑公当一粲然”表达了自己的失落之情,并以“小院不妨今夜雨,人间那有两婵娟”收尾,强调人生中难以十全十美的遗憾,突显诗人的豁达胸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情感洞察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不见月》是南宋诗人仲并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的中秋节。当时正值金、宋对峙时期,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百姓疾苦,仲并为此感慨万分。
仲并在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颇为丰富,他曾任州县小吏,因战乱被迫离开家乡,游历各地。在游历过程中,他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对国家命运忧心忡忡。此外,他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讨国家大事,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一时期,南宋朝廷内部矛盾重重,权臣当道,政治腐败。面对这样的时代背景,仲并深感忧虑,他认为国家处于危亡之际,需要有志之士挺身而出,拯救苍生。因此,他在《中秋不见月》一诗中表达了对国家的担忧和对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