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鹿鸣宴
儒臣簪笔典州麾,重为江山缉旧仪。
宴序古来元有礼,鹿鸣废后更无诗。
科名到手还须耐,文字当场莫好奇。
更尽工歌笙一曲,明年春洒上林枝。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文言文:儒臣簪笔典州麾,重为江山缉旧仪。宴序古来元有礼,鹿鸣废后更无诗。科名到手还须耐,文字当场莫好奇。更尽工歌笙一曲,明年春洒上林枝。
现代白话文:儒士们拿起笔,整理旧有的礼仪,再次为江山制定新的规范。自古以来,宴会都有自己的规矩,而自从《鹿鸣》废弃之后,再也没有优美的诗篇了。获得功名需要耐心,面对文字不要追求新奇。再唱一首歌吧,明年春天的酒会上,我们还会在这里相聚。
去完善
释义
儒臣:指士大夫或文人官员。簪笔:用簪别住笔。古代官吏用来记录言行的用具。典州麾:掌管一个州的文教工作。
鹿鸣:形容盛世的宴会。宴序:宴会席次。
科名:科举考试的功名。耐:忍受,承受。
工歌笙:优美的歌曲和笙乐。上林:上林苑,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周朝时皇家园林,汉代上林苑已有很大的规模,现仍有保存。
去完善
赏析
《宣城鹿鸣宴》吴泳是一首描绘文人雅集的诗作。诗人以儒臣身份,簪笔之际,注重江山之景,重拾古老的礼仪。宴会自古就有其规矩,而鹿鸣宴更是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面对科名的诱惑,作者劝诫世人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一时的名气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在宴会上尽情歌唱、欣赏笙乐,期待明年的春天能在林间再次相聚。这首诗展现了对古代文人雅集的怀念与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宣城鹿鸣宴》是南宋诗人吴泳创作的一首描绘文人宴会场景的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41年,正值南宋末年。
在这一年里,文人士子们正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蒙古帝国对中原的侵略战事日益激烈,国土破碎,民生疾苦。在这个时期,儒家士人对于国家社稷的责任感尤为强烈。他们希望通过科考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报效国家。因此,文人聚会、诗酒酬唱的活动也逐渐增多,形成了以诗言志、关心时局的浓厚文化氛围。
在这样的背景下,吴泳受邀参加了宣城的鹿鸣宴。鹿鸣宴本是古代科举考试中进士后举行的庆功宴,象征着人才的荣誉和国家的期待。然而此时,这种宴会也透露出了一丝悲伤和无奈。人们都在感叹国家局势的严峻,惋惜时光的流逝。在这种场合下,吴泳创作了这首描绘文人宴会场景的诗,以此抒发忧国忧民之情,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正直文人担当天下的胸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