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祝融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
我寻西园路,径上上封寺。
竹舆不留行,及此秋容霁。
磴危霜叶滑,林空山果坠。
崇兰供清芬,深壑递幽吹。
不知山益高,但觉冷侵袂。
路回屹阴崖,突兀耸苍翠。
故应祝融尊,群峰拱而侍。
金碧虽在眼,勇往讵容憩。
绝顶极遐观,脚力聊一试。
昔游冰雪中,未尽登临意。
兹来天宇肃,举目净纤翳。
远迩无遁形,高低同一视。
永惟元化功,清浊分万类。
运行有机缄,浩荡见根柢。
此理复何穷,临风但三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在寻找西园路径,通往上封寺。
竹轿不得停留,此刻秋色初晴。
石级陡峭霜叶湿滑,林间空旷果实掉落。
兰花献出清香,深谷传来悠扬之声。
不觉山中更高,只觉得寒冷侵入衣袖。
山路回转屹立在山阴,突兀地耸立着苍翠。
应当是祝融之神,众峰列队相随。
虽然金碧近在眼前,勇往直前不容停歇。
登顶俯瞰远方,检验一下自己的脚力。
过去在冰雪中游历,还未尽兴攀登之意。
如今天空晴朗,抬眼看清楚纤细的云翳。
远近无处躲藏,高低都在视野之中。
永远思考着自然的造化之功,清浊分别万物各异。
运作之中有机的制约,广大的地方可见其根本。
这个道理又怎会穷尽,临风之际唯有三次感慨。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祝融:古地名,位于湖南省境内;
2. 西园路:具体所指待考,可能指诗人经过的一条道路;
3. 上封寺:位于湖南南岳的一座寺庙;
4. 秋容霁:形容秋天的景色;
5. 竹舆不留行:指乘坐竹舆匆匆前行;
6. 磴危:险峻的台阶;
7. 霜叶滑:形容被霜打过的树叶湿滑;
8. 深壑:山谷深处;
9. 递幽吹:传递幽深的气息;
10. 突兀耸苍翠:形容山峰突兀耸立;
11. 金碧:金色的阳光照在山上;
12. 勇往:勇往直前;
13. 绝顶:山顶;
14. 昔游冰雪中:指以前在雪地里游玩;
15. 天宇:天空;
16. 纤翳:微小的阴影;
17. 永惟元化功:始终思考着大自然造化的力量;
18. 清浊:清水和浊水,这里指山水景色;
19. 有机缄:自然的运作充满奥秘;
20. 浩荡:广阔无边;
21. 根柢:基础;
22. 此理复何穷:这个原理有多么无穷无尽;
23. 三喟:三次叹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题目中的“祝融”指的就是南岳衡山的最高峰,而张栻作为南宋的文人,这首诗是他登上祝融峰时的所感所想。诗中描述了他通过艰难的路途,最终到达山顶的经历,展现出作者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张栻还借诗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赞美,以及对于世间万物生命奥秘的思考。全诗情感真挚,文字优美,富有哲理。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路出祝融背仰见上封寺遂登绝顶》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张栻的一首描绘登山场景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时期,公元1161年前后,此时的张栻正处于他人生的黄金时期,他的理学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在文坛上也享有极高的声誉。
在那个时候,南宋王朝正处在国家动荡不安的时期,北方领土被金人侵占,人民生活困苦。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投身于抗金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国家献力献策。而张栻也不例外,他的诗文中时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情怀。
在这首诗中,张栻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登上祝融山绝顶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张栻在面对困境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以及他对于人生哲学的独特见解。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