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承之重九
庾郎自诳夸重九,北海常类客无酒。
肯教白发负黄花,不为虚名留岘首。
人生能换几星霜,我非石心与木肠。
干愁漫解祇自慰,消长只系吾行藏。
弃书学剑犹有得,西斩楼兰北疏勒。
从军直到单于台,封侯万户何人哉。
图形未许凌图上,草檄观君试豪放。
山阴回时迹已陈,高阳大醉情何畅。
为君悲歌和哀筝,请君更草丽人行。
吴姬赵女两愁绝,一笑当时空目成。
行行且作归装束,子云校书入天禄。
一杯且复中圣贤,周南留滞谁我怜。
买田早约鸱夷子,相与躬耕不计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代白话文翻译:
庾郎自己吹嘘看重重阳节,北海经常把自己当作没有酒的客人。
他怎么舍得让白发辜负了黄花呢?不是为了虚无的名声留在岘首。
人生中又能换几次青春呢?我的心并不是石头和木头做的。
无尽的忧愁只能自我安慰,我的消沉和振作只与我自己的行为有关。
放弃书本学习剑术还是有所收获的,西面可以斩杀楼兰贼寇,北方可以疏通疏勒河。
参军直到单于台前,有谁能够封侯万户呢?
不能让图画凌驾于图画之上,起草檄文的时候,你可以尽情地展示你的豪放。
山阴回程的时候,足迹已经陈旧,在高阳大醉的时候,心情是多么畅快啊!
为你唱着悲伤的歌曲,配合着哀伤的筝声,请你再为我写一篇美丽的诗歌吧。
吴姬赵女的忧伤到了极点,她们的笑容在当时是多么的迷人啊。
我们一边走一边准备回家的东西,子云在图书馆里校对书籍。
喝一杯酒来纪念圣贤,谁在可怜我被周南困扰呢?
早点和鸱夷子约定买田的事,我们一起亲自耕种,不计较岁月的长度。
去完善
释义
《次韵承之重九》:此诗是宋朝诗人苏过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承之”指的是黄承之,是与作者亲密的朋友。“重九”,即农历的九月九日,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这一天人们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1. 庾郎:此处指庾信,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学家。
2. 北海:这里指汉代的学者孔融,因为他在洛阳做官时曾被任命为北海相。
3. 岘首:指山东临邑县的一座山,山上有一座范增庙,因这里是范增的故里,所以被称为岘首。
4. 星霜:星,星星;霜,霜降。古人认为星霜是时间流逝的象征。
5. 弃书学剑:放弃书籍的学习而学习剑术,表示向往武事。
6. 楼兰:古国名,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7. 疏勒:古城名,位于今新疆喀什地区。
8. 从军直到单于台:单于,古代匈奴的首领称号。单于台,匈奴的王庭。
9. 封侯万户:封建时代士人最高荣誉就是被封侯并拥有万户食邑。
10. 图形:肖像画。
11. 草檄:起草文告。
12. 山阴回时迹已陈:山阴,浙江绍兴的古称。这句话的意思是回到山阴的时候,过去的痕迹已经不再存在了。
13. 高阳大醉:高阳,酒名的雅称。这句形容自己喝得大醉的样子。
14. 请君更草丽人行:丽人行,杜甫的一首诗。这句话意思是希望朋友也能写出像丽人行那样优美的诗篇。
15. 周南留滞:周南,周朝的国都。留滞,停留不去。这句话意思是自己如同被留在周南的人一样,无法得到别人的理解和赏识。
16. 鸱夷子:指的是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越国大夫。
去完善
赏析
《次韵承之重九》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过的一首表达人生哲理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才情横溢,用词精炼,意境深远。
首联“庾郎自诳夸重九,北海常类客无酒”,诗人借用庾信的诗句,表达了重阳节的热闹气氛,同时也表现出诗人自己的孤独感。在这里,诗人以北海的比喻,暗示了自己的才情和人格魅力,但又因无酒而显得有些无奈。
颔联“肯教白发负黄花,不为虚名留岘首”,诗人以白发的形象,表示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但他不愿意辜负这美好的重阳节,也不愿意为了虚名而留下遗憾。这里,诗人以黄花作为象征,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和高尚品质。
颈联“人生能换几星霜,我非石心与木肠”,诗人感慨人生的短暂,但他坚信自己的心志坚定,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这里,诗人以石心和木肠的形象,展示了自己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尾联“买田早约鸱夷子,相与躬耕不计年”,诗人表示愿意早早地过上田园生活,与朋友们共同耕种,不问世事,享受恬静的生活。这里,诗人以鸱夷子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次韵承之重九》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儿子苏过所创作的。这首诗歌的创作时间是在公元1118年,即南宋时期。这一时期的苏轼已经离世多年,他的儿子苏过继承了父亲的才学,成为了一位颇有影响力的文人。
在这一年里,苏过的生活发生了许多变化。他的父亲已经去世,这使得他失去了家庭的重要支柱。然而,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逐渐在社会中崭露头角。这首诗的创作,正是他在缅怀父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和时光的感慨。
在苏轼生活的时代,宋朝正面临着内外交困的境地。一方面,北方的金国对宋朝虎视眈眈,屡次南下侵扰;另一方面,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过作为一位文人,无法像父亲那样直接参与政治斗争,但他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