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如净禅人
劈面三拳,连顋两堂。
撒手悬崖,丧尽伎俩。
德云不在别峰上。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示:教导;指导。
2. 如净禅人:作者的好友,一位修炼禅宗的僧人。禅人是对僧人的尊称。
3. 劈面三拳:形容猛烈的攻击或突如其来的打击。
4. 连顋两堂:谓两个脸颊接连受到两次冲击。
5. 撒手悬崖:比喻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放弃一切手段或策略。
6. 丧尽伎俩:指用尽了所有的办法。
7. 德云:佛教术语,是证悟后的境界,象征达到解脱的境地。
8. 别峰:佛教中用来比喻修行者修行的路径和途径。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表达了禅宗思想中的一种修行境界,即通过顿悟达到解脱。诗人以“劈面三拳,连顋两堂”形象地描绘出修行者在面对生死、烦恼等困境时,需要承受的痛苦和磨难。这种磨难使修行者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从而放下执着,“撒手悬崖,丧尽伎俩”,舍弃一切攀缘心,追求真正的解脱。最后两句“德云不在别峰上”则强调,解脱之道并非在远方或他处,而恰恰是在当下,在每个修行者的内心之中。整首诗展现了禅宗注重实践的特质,表达了一种破执离相、直指人心的修行理念。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示如净禅人》是北宋时期僧人释崇岳的一首抒怀诗。释崇岳(1067-1128年),俗姓孟,字崇岳,法号虚云,宋代华州郑县人,著名禅师。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颇受文人士大夫的青睐。
释崇岳生活的时代正值北宋晚期,政治腐化、社会动荡不安。他因笃信禅宗佛教,立志剃度出家,专心修佛。在追求人生真谛的过程中,他游历四方,参访名师,行脚天下,历经沧桑。这段经历使他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苦难,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禅宗信仰。
在北宋晚期,禅宗佛教发展迅速,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释崇岳作为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受到了广泛的尊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禅宗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僧侣的地位也开始下降。这使释崇岳在创作这首诗时,流露出对禅宗命运的关注和对弟子如净的期望。他希望如净能够坚守信仰,传承禅宗衣钵,发扬光大禅宗文化。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