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孟尝君传
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现在的人们都称赞孟尝君能够招揽贤士,因此有众多贤士纷纷投奔他,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使得孟尝君脱离虎豹之秦。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个擅长鸡鸣狗盗的人罢了,怎么能说他真的得到了贤士呢?相反,如果他真的有治理国家的才能,得到一个贤士就足以统一齐国、制服秦国,哪里还需要借助鸡鸣狗盗之力呢?正因为孟尝君身边只有这些鸡鸣狗盗之人,所以他无法真正吸引到贤能之士的到来。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孟尝君: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田文,他以好客养士著称。
2. 士以故归之:士人因此纷纷归附孟尝君。
3. 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最后依靠他们的力量成功逃脱强大的秦国。
4. 嗟乎: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5. 特:只,仅。
6. 鸡鸣狗盗:比喻地位低下的人。
7. 雄:杰出者。
8. 岂足以言得士:怎么能称得上得到了贤士呢?
9. 不然:如果不是这样。
10. 擅齐之强:凭借齐国的强大。
11. 得一士焉:得到一个贤士的话。
12. 南面而制秦:面向南方制服秦国。
13. 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哪里还需要借助那些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呢?

去完善
赏析
《读孟尝君传》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千古奇文。全文不过短短几句,却深刻揭示了人才与国运的关系。作者首先指出世人皆知孟尝君善于招揽贤士,以至于士人都纷纷投奔他,最终依靠他们的力量使孟尝君摆脱了虎豹之秦的困境。然而,王安石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雄罢了,根本不足以称之为善于招揽贤士。假设齐国强大,拥有一名贤士,应该能够稳操胜券,对抗秦国,又何必借助鸡鸣狗盗之力呢?正因为鸡鸣狗盗之辈出现在孟尝君的门庭之下,真正的贤士才不愿前来啊!
这篇散文用犀利的笔锋,深刻地剖析了孟尝君的用人之道。虽然孟尝君确实有一批能人异士为他效力,但这些人才都是鸡鸣狗盗之流,而非真正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贤士。王安石以此为例,呼吁当权者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国家要强大,就必须拥有真正的人才,而不是仅仅依赖一些鸡鸣狗盗之士。在全文中,作者始终以议论为主,显示出卓越的政治眼光和历史洞察力,体现了王安石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政治素养。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读孟尝君传》是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古文诗。此诗创作于宋仁宗嘉祐年间(公元1056年),正值王安石步入仕途、担任官职之际。在这个阶段,王安石展现出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以及改革政治的决心。
在宋代,士大夫阶层普遍崇尚儒家学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孟尝君以广纳贤才、重视门客的修养和品行而闻名,这与王安石提倡的“明法度、任贤能”理念不谋而合。
在这首诗歌中,王安石通过对孟尝君传的分析,表现出他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以及对时局的关注。在诗中,王安石批判了那些只看重名位财富,却忽略品德才能的人,指出国家治理需要真正的人才。这种理念在当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王安石本人倡导的政治改革需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