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
高台树色阴阴见。
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
炉香静逐游丝转。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小路上红花稀少,郊外的芳草铺满了大地。
高台上的树木阴影重重。
春风不懂禁止杨柳花,它们纷纷扑向行人的脸庞。
翠绿的树叶中藏住了黄莺,红色的帘子隔开了燕子。
炉中的香火静静地随着游丝转动。
在一场忧愁的梦醒来时,斜阳却照在了那深深的庭院。

去完善
释义
1. 小径红稀:小径上的红花已经稀少,表示春天的季节已经过去了大半。
2. 芳郊绿遍:郊外的草地已经绿遍,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
3. 高台树色阴阴见:站在高台上,可以看到树影斑驳,给人一种阴阴的感觉。这里的“阴阴”是形容树影斑驳的样子。
4. 春风不解禁杨花:春风吹拂,但杨花却不被风吹落,说明杨花还在盛开。这里的“不解禁”表示春风不吹落杨花。
5. 乱扑行人面:杨花随风飞舞,扑向行人的脸上,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这里的“扑”表示飞舞的样子。
6. 翠叶藏莺:翠绿的树叶中藏着黄莺,形容黄莺藏在树叶中。
7. 朱帘隔燕:红色的窗帘把燕子隔开,表示燕子无法进入屋内。
8. 炉香静逐游丝转:炉中的香火静静地随着游丝旋转,形容香火随着游丝飘动。这里的“游丝”是指空中飘动的丝线。

去完善
赏析
《踏莎行》是晏殊的一首词,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首词以景色的变化为线索,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
上阕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小径红稀,芳郊绿遍”,红稀意味着春天的花朵已经凋谢,而芳郊则展示了春天的绿意盎然。这两句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感慨。“高台树色阴阴见”,高台上的树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影斑驳,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光影的变化,展现了春天的美好。
下阕则转向了对生活的描绘,“春风不解禁杨花,乱扑行人面”,春风吹拂着杨花,飘散在空中,仿佛在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这句诗通过风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翠绿的树叶中,黄莺在歌唱,红色的帘子将燕子隔在外边,这两句诗通过对动植物的描绘,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结尾句“炉香静逐游丝转”,炉香静静地飘散,随着游丝旋转,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这句诗通过对炉香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踏莎行》是一首描绘春天美景、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词。晏殊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短暂,让人陶醉其中。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踏莎行》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晏殊的一首词作。这首词创作于公元997年至1030年之间,即宋真宗和宋仁宗时期。这一时期,晏殊在政治生涯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等职,对北宋的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创作这首词时,晏殊正处于人生的高峰期,他才华横溢,受到皇帝的器重,仕途一帆风顺。然而,在这首词中,晏殊却表现出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这种情感源于他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对时代的敏锐感知。
当时,北宋社会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晏殊作为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他在词中表达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实际上是对时代矛盾的一种反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