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台
莫说南朝胜概繁,祗今近郭已江村。
台荒浪纪曼花坠,事往空余古意存。
瓯缺正缘轻纳景,鼎分谁谓不如孙。
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别说南朝风光美好繁多,现在临近城郊已是江边的村落了。
那荒芜的亭台被曼珠沙华取代,往事只剩古韵留存。
只因随意欣赏风景导致瓯缺,谁能说不是孙子的错呢?
千年的兴亡之恨如滔滔江水,都在凭栏看月的酒杯中。
去完善
释义
《雨花台》:本诗通过描绘雨花台的景象,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诗人张矩认为,历史上的伟大事件不应被轻易遗忘,应当以古为鉴,从中汲取教训。
1. 南朝:指公元420年至589年在中国南方建立的一个朝代系列,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2. 胜概:优美或令人向往的地方。
3. 祗(zhǐ)今:如今,现在。
4. 近郭:靠近城市的地方。
5. 江村:江河边的村落。
6. 台荒:指雨花台已经荒废。
7. 浪纪曼花坠:形容花朵凋落,比喻时间流逝。
8. 事往:事情已经过去。
9. 古意:古代的风俗、习惯、思想等。
10. 瓯缺:即“金瓯无缺”,意为疆土完整,江山稳固。这里用来讽刺那些忽视国家利益的人。
11. 景:指景物、风景,这里代指江山社稷。
12. 鼎分:指国家分裂。
13. 孙:指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孙武。
14. 滔滔:形容事物蓬勃发展。
15. 兴亡:兴盛与衰亡。
16. 尽付:全部交给。
17. 对月樽:在月光下饮酒。
去完善
赏析
《雨花台》这首诗描绘了雨花台的沧桑变化和兴亡之感。首联以“莫说南朝胜概繁”开篇,借古喻今,意在说明历史上的繁华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如今只剩下一片荒凉。颔联则进一步描述了雨花台的荒芜景象,“台荒浪纪蔓花坠”一句形象地描绘了雨花台的破败不堪,让人感叹世事无常。颈联则以历史典故为引,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时局的关切。尾联则通过“滔滔千载兴亡恨,尽付凭栏对月樽”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历史意识和家国情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深深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雨花台》是明代诗人张矩的一首描绘南京雨花台景色的诗篇。这首诗创作于明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仍,民生疾苦。张矩是一位怀才不遇的文人,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脱颖而出,这使得他对于世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在这个时期,南京作为明朝的都城,虽然在表面上依然繁华,但是内里已经千疮百孔。张矩在游览雨花台时,目睹了这座古都的繁华落尽,内心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这首《雨花台》。
在这首诗中,张矩以雨花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也表现了他对于人生无常、历史沧桑的深深感慨。通过对雨花台的描绘,张矩传达出了他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时代的深沉思考,使这首诗成为了明代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