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玉局李垂应太师
坐观山水地幽清,恬淡冲虚乐性情。
迹混光尘宗老氏,术通仙俗似君平。
欣逢真侣论根本,耻向权门叩利名。
济世金丹得传授,先生高隐在青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坐在幽静清澈的山间水旁,心境平和愉悦,喜好这种自然的性情。隐身于尘世纷扰中,传承着老子的智慧,道家的哲学使我看起来像一位高人。和志同道合的人探讨人生的根本问题,是我感到欣喜的事;对于名利,我始终抱有羞耻之心。我学会了治愈世界的道家精髓,在青城里过着隐逸的生活。
去完善
释义
1. 坐观:静坐观察或思考。
2. 山水地:山清水秀的地方。
3. 幽清:幽静清澈。
4. 恬淡:平静淡泊。
5. 冲虚:冲和虚空,指道家思想的平和境界。
6. 性情:品性和情感。
7. 迹混:踪迹混同于。
8. 光尘:光辉尘世。
9. 宗老氏:尊崇老子及其道家的学说。
10. 术通仙俗:法术通晓仙人和平俗之人。
11. 似君平:如汉代的隐士严君平一般。
12. 真侣:志同道合的朋友。
13. 根本:哲学、宗教等基本原理。
14. 耻向权门:以乞求权贵为耻。
15. 叩利名:追求名利。
16. 济世金丹:救济世人之法或长生不老之药。
17. 得传授:得到传授和学习。
18. 高隐:隐居深山或远离尘嚣的高人。
19. 青城:道教名山,位于四川都江堰。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赵抃写给李垂应的。诗中描绘了李垂应在青城山隐居的生活情境。诗人以“山水地幽清”开篇,表现了青城山的美丽景色和清幽环境。接下来,诗人描述了李垂应过着“恬淡冲虚”的生活,这种生活既陶冶了他的情操,又满足了他的个性需求。同时,诗人还赞美了李垂应精通道家学说,并与世俗保持联系的品质。随后,诗人又以“真侣论根本”表达了与李垂应深谈的愉悦,并以“耻向权门叩利名”进一步展示了李垂应的品格。最后,诗人通过“济世金丹得传授,先生高隐在青城”来强调李垂应虽有济世之志,但却选择了在青城山高隐的生活态度。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在北宋年间,诗人的名字叫赵抃,他创作了这首《赠玉局李垂应太师》。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050年左右,当时的北宋社会处于相对繁荣的时期,虽然表面上看似和平,但各种社会问题已经开始凸显。
在这个时期,赵抃作为官员,积极为国家献言献策,并在地方治理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他也面临着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和权力斗争,这让他感到疲惫和无奈。为了寻求心灵的慰藉,他开始将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通过诗词抒发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与此同时,赵抃还与一位名叫李垂的文人结交为友,这位朋友是当时的一位名士,有着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家国情怀。他们常常在一起畅谈国事,抒发胸臆。在共同面临时代挑战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友谊得到了升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