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新都孙直言于成都
同志同年分若亲,幸从天与岂关人。
交情旧别江乡晚,客宦今逢蜀国春。
酌酒强论贤否事,畏涂休说利名身。
邻封却喜无多远,来往诗筒莫厌频。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朋友们在同一时代里如同亲人般亲密,这份幸运源于天意而非人为。
我们的友情在过往的时光中分别于江边乡野,而现在又在蜀地共同度过春天。
我们斟酒畅谈关于品行优劣之事,在这险恶的人生道路上,不要再谈论名利。
幸运的是,相邻的地方并不遥远,让我们在诗歌中频繁往来,永不厌倦。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同志:指志同道合的朋友。
2. 同年:指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
3. 天与:上天赐予的缘分。
4. 交情:友情,交际之情。
5. 江乡:长江沿岸的乡村。
6. 客宦:离家在外做官。
7. 蜀国:古代四川地区。
8. 酌酒:喝酒,此处指边喝酒边聊天。
9. 强论:勉强谈论。
10. 贤否:品行好坏。
11. 畏涂:危险的道路,喻指官场险恶。
12. 休说:不要再说。
13. 邻封:相邻的地区。
14. 诗筒:传递诗歌的竹筒,此处代指诗歌往来。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首联起笔明快,直抒诗人在成都与新都的同年、同志重逢的喜悦,强调他们的亲密感情以及这种关系的天然巧合与人为无关。接下来的“交情旧别江乡晚”和“客宦今逢蜀国春”,更深入地表达了二人虽他乡异地但情义如故,今日在蜀国春天的喜悦气氛中得以重聚的情景。诗人以豪放而不失严谨的语言,表达了他们对友谊珍视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颔联中,“酌酒强论贤否事”表明了诗人并不避讳探讨政治话题,尽管他们对现实世界有着清醒的认识。同时,诗人提醒友人不要过于执着名利,要珍惜友情,正如“畏涂休说利名身”所说。
尾联中,“邻封却喜无多远”表达了两个地方离得不远,便于常来常往的期许,同时又寓含着诗人希望这样的相会不局限于诗兴之作,而是成为一种常态的愿望。“来往诗筒莫厌频”进一步强调了诗人期望与友人频繁交流、共同切磋诗歌技艺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将人生哲理和深厚情谊表达得淋漓尽致。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会新都孙直言于成都》,是由北宋著名文人官员赵抃(998-1062)所作。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046年,当时赵抃在成都任知府。
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候,赵抃已经年过半百,度过了人生的大半时光。他早年历经宦海沉浮,从底层官员一步步升任为知府。然而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曾多次因为秉公执法、为民请命而遭受排挤和打击。尽管如此,赵抃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勤政爱民,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在公元1046年的那个时代,中国正处于北宋中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然而在这表面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如贫富差距、土地兼并等。作为一位有良知的官员,赵抃对此深感忧虑,但他同时也看到了社会的希望,那就是像他的朋友孙直言这样的有志之士。
在创作这首诗歌时,赵抃恰好与新都的友人孙直言在成都会面。他们在交谈中共同探讨了如何为民解忧、振兴国家的问题。赵抃有感于此,遂写下了这首表达志同道合的诗篇。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