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七月十五夜云心邀泛北湖

标题包含
七月十五夜云心邀泛北湖
凉透秋衣不忍眠,更何处觅蕊珠仙。 水光夜气无三伏,人影花阴共一船。 菱藻有香风四合,地天无际月双圆。 碧筒賸对青山吸,此乐人间几百年。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萧立之(1203年-?),字斯立,号冰崖,南宋著名文人、官员。他出生于浙江义乌,是南宋中期的著名文人,与陆游、杨万里等人有交往。 萧立之在年轻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华,曾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历任州县...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感受到秋天的凉意让人难以入睡,到哪里去寻找蕊珠仙子呢?水面上倒映着月光,微风拂过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乘着小船在花影下交谈,共享这美好的夜晚。菱角和藻类散发着香气,四周充满了大自然的气息。天地之间,月色格外明亮,犹如两个圆形的明月在空中辉映。在这青山绿水间,品尝着碧绿的瓜果,享受人间的欢乐,这样的时光已经难得一见。
去完善
释义
《七月十五夜云心邀泛北湖》是一首描绘秋天夜晚湖边泛舟的诗。以下是诗句的注释: 1. 凉透秋衣不忍眠:凉,秋天的寒冷;秋衣,秋天的衣服;不忍眠,无法入睡。这句诗描述了秋天的寒冷使人无法入睡。 2. 更何处觅蕊珠仙:蕊珠仙,指神仙。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寻求神仙的渴望。 3. 水光夜气无三伏:水光,湖面的波光;夜气,夜晚的空气;三伏,三伏天,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这句诗表达了夜晚湖边的凉爽气氛。 4. 人影花阴共一船:人影,人的影子;花阴,花的阴影。这句诗描述了人和花在船上投下的影子。 5. 菱藻有香风四合:菱藻,水生植物;有香风四合,香气四溢。这句诗描绘了湖边植物的香气。 6. 地天无际月双圆:地天,天地;无际,无边无际;月双圆,月圆之时。这句诗表达了天地的辽阔和月亮的圆满。 7. 碧筒賸对青山吸:碧筒,绿色的茎管;賸,剩下;对青山吸,对着青山呼吸。这句诗表达了诗人面对青山时的宁静心境。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描绘了作者在七月十五夜晚与友人泛舟北湖的情景。首句通过“凉透秋衣”表达了秋天的清凉之意,并以此引出了诗人因感受秋意而不忍入睡的心境。接下来诗人以“更何处觅蕊珠仙”设问,暗示出他与友人寻幽访胜的雅兴。 诗人在第三、四句中描绘了湖面水光粼粼、夜气微凉的景象,以及人与花影倒映在船上形成的一幅美好画面。第五、六句则强调了菱藻的清香弥漫四周,而地天相接之处,一轮明月映衬出诗人和友人的欢快之情。 尾联中的“碧筒”是指荷叶,诗人用“剩对青山吸”表达了自己独享这大自然美景的悠然之感。整首诗构思巧妙,情感真挚,是咏景抒怀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七月十五夜云心邀泛北湖》是南宋著名诗人萧立之的作品。萧立之生活在南宋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患严重,政权腐朽,民不聊生。他的人生经历颇为坎坷,曾遭遇过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苦难。尽管如此,萧立之依然保持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在这首诗中,萧立之描绘了七月十五夜晚,云心邀请朋友们一起泛舟游北湖的场景。此时的湖面波光粼粼,月色如银,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觉。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在这种愉悦的氛围中,诗人也不忘提醒人们关注现实中的苦难。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正是南宋末年,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的时期。尽管面临重重困境,萧立之仍然保持了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精神贯穿在他的诗歌中,使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动人的艺术魅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