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潼川漕虞齐年
尽略威严拊困穷,使车三出未论功。
交游善者疑多可,节义临之凛不同。
惜我已生前辈后,求君须向古人中。
北堂老监归何晚,四海今还贞观风。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潼川:即四川省潼南县,位于重庆市西北部,地处嘉陵江支流涪江上游。这里代指作者的朋友虞齐年的所在地。
2. 漕:负责管理水道运输的官员。
3. 尽略威严:尽量减轻威严的压力,表示关怀备至。
4. 拊困穷:抚慰贫困的人。
5. 使车三出:指多次派遣使者访问虞齐年。
6. 善者:善良、品德高尚的人,此处指作者的友人虞齐年。
7. 疑多可:表现出高度的宽容和理解。
8. 节义临之:面临道义原则时。
9. 凛不同:态度坚定,坚守道义。
10. 前辈:指已故的先辈。
11. 北堂老监:指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明弘治十五年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修撰。
12. 贞观风:借用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比喻政治清明的时代风貌。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诗人对于品德高尚的敬仰之情。开篇“尽略威严拊困穷”展示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表现出的威严与关爱,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责任感。接下来的诗句则强调了诗人对待朋友的态度,表现了其对节义的高度重视。
在颔联“交游善者疑多可,节义临之凛不同。”诗人以对比手法揭示出了他的价值观,即虽身处社交圈子却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受他人影响,始终保持高尚的品质。
颈联“惜我已生前辈后,求君须向古人中。”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往的追慕,希望能够在过去的辉煌中找到心灵的归宿。而尾联“北堂老监归何晚,四海今还贞观风。”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民族兴盛的美好愿景,希望能够重新恢复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寄潼川漕虞齐年》是宋代诗人邵博在淳熙年间创作的。此时正值南宋中期,朝廷偏安一隅,政治腐败,战乱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邵博作为文人志士,满怀家国情怀,渴望为国家尽一份力。
邵博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取得功名。然而,这并未打消他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友人虞齐年的思念之情,同时也传达了他们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精神的坚守。
在创作这首诗时,邵博正在潼川(今四川境内)担任漕运官员。这里地势险要,交通不便,但他依然坚守岗位,为国家运送粮草物资。在他的生活中,常有机会接触到各地的民间疾苦和百姓生活,这也使他对国家和民族的现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这首《寄潼川漕虞齐年》展现了邵博在面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时的忧虑、执着与担当。它反映了南宋时期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以及他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努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