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偈颂十八首 其七

标题包含
偈颂十八首 其七
麤疎带出莲花笠,济楚披来粪扫衣。 拈起少林无孔笛,左瞻右盼两头吹。 声声慢,拍拍随,听者虽多和者稀。 曲徧欲休休不得,知音知后更谁知。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粗糙地戴着莲花草帽,整齐地披着乞衣。 拿起少林寺的无孔横笛,一边看一边吹奏。 声音缓慢而连续,随着节奏拍打。虽然有很多人在听,但是跟着唱和的人却很少。 曲子快要结束了但不想停下来,这知音之情知道以后还能与谁分享呢?
去完善
释义
1.麤踈:粗疏,指简略粗略。这里是对禅师举止的描绘,显示出他的超脱和随意。 2.莲花笠:即荷花叶制成的帽子,象征高洁和出尘的气质。 3.济楚:整齐干净,此处是形容披上佛门僧袍的样子。 4.粪扫衣:指的是用破布烂衣拼接缝制而成的僧袍,以示贫穷与谦卑。 5.拈起:举起、拿起的意思。 6.少林无孔笛:这里的“少林”可能指的是禅宗的发源地嵩山少林寺;而“无孔笛”,一种无吹孔的笛子,在此寓意自性清静,不假外求。 7.左瞻右盼:形容四处张望,观察周围。 8.两头吹:形容同时关注事情的两面性。 9.声声慢:描述音韵悠长的笛声。 10.拍拍随:意指随着音乐节奏拍击节拍。 11.和者稀:指应和之人很少,表达了作者知音难觅的心境。 12.徧:同“遍”,意为全部、广泛。 13.休休不得:停不下来,暗示音乐或情感无法遏止。 14.知音:了解自己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能、志趣和价值的人。
去完善
赏析
这首《偈颂十八首 其七》是宋朝僧人释师体的作品,以禅宗思想为主题,通过诗歌表达出佛法的深邃与智慧。 “麤疎带出莲花笠,济楚披来粪扫衣。”这两句描绘了僧人粗犷的外表与整洁的穿着,表达了他们虽然生活简朴,却内心洁净的形象。诗人以“莲花笠”和“粪扫衣”这两个象征性的事物展示了僧人的精神风貌,传达出他们的信仰坚定、追求真理的信念。 “拈起少林无孔笛,左瞻右盼两头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智慧和风度。诗人用“无孔笛”象征佛性,强调佛教追求的内在修为和顿悟,而“左瞻右盼两头吹”则暗示了佛教教义的多面性和深刻内涵,使人感受到禅宗思想的博大精深。 “声声慢,拍拍随,听者虽多和者稀。”这三句揭示了人们对佛法的理解程度不同,表现出佛教徒修行过程中的艰辛和孤独。诗人以“声声慢,拍拍随”描述僧人在宣扬佛法时听众的反应,表明尽管有很多人听闻佛法,但真正能理解并跟随修行的人却是极少数。 “曲徧欲休休不得,知音知后更谁知。”这两句则以音乐比喻佛法,表达了佛法在世间流传的过程中,虽然经历了种种曲折,但依然无法停歇。同时,诗人强调了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法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而这些知音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才是推动佛法传播的重要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偈颂十八首 其七》为南宋诗人释师体的诗作。这首诗歌是在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5年)所创作的。当时正值南宋初年,宋室南渡后,中原地区沦丧于金人之手,而江南则成为南宋的政权的中心。这一时期的社会氛围以逃难、思乡和对故土的怀念为主。 在此背景下,释师体作为一名僧人,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时代的创伤。他曾在年少时外出求学,之后回到家乡传法讲学,但在战乱中失去了家园。因此,在这首诗中,他以“家”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他也借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和对故土的渴望。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