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上·卢植
泓泓眸子宿渊亭,不见蛾眉只见经。
未似马家亲子婿,终身不踏绛纱庭。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泓泓眸子:指卢植深邃的目光。泓,水深广的样子。
2. 宿渊亭:喻指卢植的智慧与深沉的性格。
3. 不见蛾眉:借指卢植专心致志于学业事业,无心顾及其他琐事。
4. 马家亲子婿:卢植的岳父马融是东汉著名学者,“亲子婿”指的是马融的女儿女婿。
5. 终身不踏绛纱庭:指卢植终生专注学问,未曾涉足官场名利。绛纱庭,汉代宫室之门,这里用来比喻朝廷权贵之地。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卢植的咏史诗。卢植是东汉末年的一位著名学者和官员,以博学而著称。在这首诗中,诗人陈普通过描绘卢植的形象来表达对他的敬仰之情。
首先,“泓泓眸子宿渊亭”一句,描述了卢植深邃的目光,仿佛蕴藏着无尽的智慧。这里的“泓泓眸子”是对卢植眼神的赞美,而“宿渊亭”则暗示了他的学识深厚。
接着,“不见蛾眉只见经”一句,进一步表达了卢植对学问的专注。他眼中只有经典书籍,而没有其他世俗之物。这里的“蛾眉”通常用来形容美女,这里用以比喻那些诱惑人的事物,而卢植对这些诱惑毫不在意,一心向学。
然后,“未似马家亲子婿”一句,诗人通过与马家的亲子婿进行对比,突出了卢植的独立精神和高尚品质。这里的“马家”指的是东汉末年的权臣马腾、马超父子,他们的亲子婿在这里象征着权力和地位。与这些追求权力和地位的人相比,卢植更加珍视自己的品德和学问。
最后,“终身不踏绛纱庭”一句,诗人通过描绘卢植一生未曾涉足权贵之门的形象,表达了对他高洁品质的赞扬。这里的“绛纱庭”指的是权贵之家的大门,卢植宁愿清贫一生,也不肯为了权力和地位而玷污自己的清白。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咏史上·卢植》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普在回顾东汉末年历史时,对卢植的赞颂之作。卢植(159年-192年),字子干,汉族,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曾任九江、庐江太守,镇抚蛮族,因功封为阳翟侯。曾先后担任左中郎将、尚书令、侍中、尚书光禄勋等官职。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
据史载,卢植生活在东汉末年,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豪强割据,地方分裂势力逐渐壮大。卢植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身为儒士,他以儒家经典教授学生,培养了大批英才,积极为国家政治事务献言献策。后来,他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被封为阳翟侯。然而在宦官势力的打压下,卢植失去了政治地位,最终在人生后期落寞而终。
陈普在诗中以“卢植笔似刀”形容卢植正直廉洁的品质和果敢决断的能力,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和对国家的奉献。通过赞美卢植的历史事迹,表现了诗人对当时腐败官僚现象的不满以及对真正君子贤人的敬仰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