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
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昧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
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
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
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令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
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
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猿猴啼叫,晨钟敲响,我竟未察觉天已破晓,直到东方升起一轮寒冷而明亮的朝阳。

去完善
释义
杲杲:形容太阳初升时光辉灿烂的样子。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叙述与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展开,展现了诗人从登山拜庙到夜宿佛寺的全过程。开篇描绘了五岳的崇高地位及衡山的独特气象,奠定了全诗恢弘壮丽的基调。接着,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秋雨中的衡山以及云雾消散后的奇伟风光,情景交融,令人如临其境。
下半部分转入叙事,详细记录了诗人在庙中祈福的场景,表现出他对神灵的敬畏与依赖。然而,这种虔诚背后又透露出一种无奈——尽管占卜结果吉祥,但他深知自己的仕途已然无望。结尾处,猿鸣、钟声、曙光交织成一幅悠远的画面,既暗示时间流转,又烘托出诗人复杂的心境。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兼具纪实性与抒情性,不仅展示了韩愈卓越的艺术才华,更折射出他身处逆境时的哲思与自省。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古诗《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的作者是唐代的著名文学家韩愈。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9年,即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在这一年里,韩愈被任命为吏部侍郎,负责选拔官员。然而,由于他在政治上的直言不讳,他的任命受到了朝中权臣的排挤和反对。
在这段时间里,韩愈深感孤独和无助。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反而因为正直的性格而受到打压。在这种背景下,他决定辞去官职,远离政治纷争,寻求内心的平静。
在离开长安前往衡山的过程中,韩愈参观了衡岳庙,并在庙中住宿。在这里,他感受到了宁静的氛围,心中涌起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于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写下了这首《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表达了他对人生、信仰和道德的追求。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