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风台
碑存溪石高嵯峨,汉字漫灭新镌讹,台非旧筑行人过。
赤帝当年布衣起,老妪悲啼白龙死,芒砀生云凝夜紫。
一朝花发咸阳春,老剑磨血消京尘,归来故里天上人。
千古斜阳愁色里,草没荒城狐掉尾,不信英雄化为鬼。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石碑立在溪边高高耸立,上面的汉字斑驳褪色,新的雕刻有些错误,台基已不是旧的,人们在上面走过。
当年赤帝(刘邦)从平民起家,老年妇女为他痛哭,白龙死去了,芒砀山上的云朵凝结成紫色的夜晚。
一夜之间(刘邦)成了皇帝,他回到了故乡就像天上的神仙一样。
千年的夕阳在哀愁中落下,杂草覆盖的废城中狐狸尾巴甩动,我不相信英雄会变成鬼魂。
去完善
释义
1.碑:指刻有文字的石头,这里指歌风台的碑文。
2.溪石:溪流中的石头。
3.高嵯峨:形容碑石高大耸立。
4.汉字:指汉字的碑文。
5.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6.新镌讹:新的雕刻错误。
7.台非旧筑行人过:指歌风台已非昔日原貌,仍有行人经过。
8.赤帝:指刘邦,传说其母在芒砀山受赤龙感孕而生下他。
9.布衣起:刘邦出身平民,后来成为皇帝。
10.老妪悲啼白龙死:刘邦起义时,有一老妇人因悲伤而哭泣,当得知她是刘邦的母亲时,众人感叹“乃翁矣”。
11.芒砀:即芒砀山,位于今河南永城境内。
12.生云:比喻事物从微小到壮大。
13.咸阳春:借用春天的美好景象,象征西汉王朝的兴盛。
14.老剑磨血消京尘:比喻刘邦在京城的奋斗历程。
15.天上人:指天上的神仙,这里比喻刘邦死后成了神灵。
16.千古斜阳愁色里:形容夕阳下的景色,表现出浓厚的哀愁气氛。
17.草没荒城狐掉尾:描写荒凉的景象,暗示刘邦已成为过去。
18.不信英雄化为鬼:表示不相信英雄会成为鬼魂。
去完善
赏析
《歌风台》是宋代诗人胡仔为纪念汉高祖刘邦所作的一首诗。诗中描绘了刘邦由平民百姓崛起成为开国皇帝的壮丽历程,以及他战胜强敌项羽的历史事件。同时,诗中也抒发了对英雄逝去、历史变迁的感慨。
首联“碑存溪石高嵯峨,汉字漫灭新镌讹”,描述了歌风台的遗址和碑文。诗人通过碑石的嵯峨和汉字的模糊,表达了历史的沧桑感。
颔联“赤帝当年布衣起,老妪悲啼白龙死”,讲述了刘邦起义的过程和项羽败亡的场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的战斗场面。
颈联“芒砀生云凝夜紫,一朝花发咸阳春”,描绘了刘邦创立汉朝时的盛况。诗人通过比喻,表现了刘邦取得胜利的辉煌时刻。
尾联“千古斜阳愁色里,草没荒城狐掉尾,不信英雄化为鬼”,抒发了诗人对英雄逝去的感慨和对历史的思考。诗人通过对荒城、狐狸等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英雄离去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歌风台》是宋代诗人胡仔所创作的一首描绘风景抒怀的诗歌。这首诗是在胡仔游历名胜古迹时所作,诗人在领略自然美景的同时,也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
创作时间: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文人墨客喜好寄情山水,游览古迹,以诗抒发感慨。
人生际遇:胡仔出身书香门第,家境殷实,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在科举考试中并未取得功名,转而从事文学创作,成为一位著名文人。他曾游历全国各地,结交了许多文友,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时代背景:北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诗歌创作尤为活跃。此时,文人士大夫们注重个人修养,强调儒家的道德观念。此外,儒家经典、史书典籍等也是他们研读的重要内容,这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广阔的视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