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二首 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通向洛阳的道路显得如此悠长,不知这样的相聚还能在何年再现。
去完善
释义
悠悠:形容漫长无尽;洛阳道:通往洛阳的大道。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略带惆怅的氛围,奠定了全诗基调。随后,“离堂思琴瑟,别路遶山川”,从眼前的宴会转到即将面对的离别,用“琴瑟”象征深厚友谊,并借助自然景象增添空间上的距离感。第三联“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进一步渲染时间流逝之快,暗示人生聚散无常。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则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不可知的感慨以及对当下美好时光的珍惜。整首诗语言清丽,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动人,堪称送别诗中的佳作。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唐时期,正值陈子昂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时。他因才华出众而被举荐入仕,却也屡遭挫折和排挤。此诗写于他即将离开洛阳之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时。在那个春夜,诗人面对金樽美酒、华筵绮席,不禁感慨人生聚散无常,思念知音之情油然而生。离别的愁绪伴随着悠悠长路,在明月高悬、星河渐隐的黎明时分达到高潮,流露出对未知前程的惆怅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