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雨
飘忽回风起,差池高鸟翔。
云攘千岭碧,雨献一天凉。
饱意归田亩,欢悰入醉乡。
忽思素秋气,萧瑟满空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天空中的风吹过,飘忽不定如同飞鸟掠过。白云涌动在青山之间,带来了千岭的绿意盎然;雨水滋润着大地,带来了一天的凉爽宜人。丰收的季节里,田野里的庄稼长势喜人,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不醉不归。突然间,我想起了秋天的气息,那萧条的景象充满了整个客厅。
去完善
释义
1. 飘忽:指风或云朵快速移动的样子。
2. 回风:即旋风,反向旋转的风。
3. 差池:参差不齐的。
4. 高鸟翔:形容飞鸟在高空飞翔的姿态。
5. 云攘:指的是云彩覆盖了山岭。
6. 千岭碧:指的是绿色的山岭。
7. 雨献:表示雨水带来了清凉的感觉。
8. 一天凉:整片天空都感觉凉爽。
9. 田亩:农田。
10. 欢悰:愉悦的心情。
11. 醉乡:指喝醉酒的状态。
12. 忽思:突然想起。
13. 素秋:秋天的别称。
14. 萧瑟:形容气氛寒冷而凄凉。
15. 空堂:空旷的屋子。
去完善
赏析
《夏雨》这首诗,以夏季风雨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首联“飘忽回风起,差池高鸟翔”描述了突然的夏风与飞鸟翱翔的场景,营造出一种开阔、舒展的氛围;颔联“云攘千岭碧,雨献一天凉”则描绘出大雨过后,山间云雾缭绕,带来清爽宜人的气温,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颈联“饱意归田亩,欢悰入醉乡”,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满足,同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尾联“忽思素秋气,萧瑟满空堂”则以秋天萧瑟的景象作对比,传达出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罗与之的《夏雨》是南宋时期的一首著名诗作。创作于南宋理宗时期(公元1225-1264年),这是南宋王朝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同时也是政治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的阶段。
诗人罗与之生活在南宋末年,虽怀才不遇,但其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他关注民生,关注自然,尤其擅长描绘乡村景色,抒发个人情怀。这首《夏雨》正是他表现乡村生活与自然景象的代表作品之一。
该诗描绘了夏日阵雨过后的清新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在诗人眼中,夏雨就像一位善解人意的天使,她不仅滋润万物,还带来了人们期待已久的清凉世界。而此时的农民们则怀着感激的心情投入劳动,继续为了生计而勤劳耕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