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残
林端啼鴂损年芳,洞口空怜野水香。
人与落英兼寂寞,蝶随飞絮两彷徨。
不因花事荣枯易,未觉春工代谢忙。
却爱晚来风日暖,绿阴十丈漾横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树林尽头传来杜鹃的悲鸣声,令人感叹年华已逝,洞门口只能无奈地欣赏着野花的清香。人们与凋谢的花朵共赴寂静,蝴蝶跟随飘散的花瓣感受到迷茫。花开花落之间,春天的繁荣与衰败仿佛并不明显,也不觉得季节更替的忙碌。然而我更喜欢傍晚时分,微风轻拂阳光和煦,绿树成荫的十里横塘在阳光下波光粼粼的景象。
去完善
释义
1. 林端:树林的尽头。
2. 啼鴂(tuì jué):鸟名,即子规、杜鹃。
3. 年芳:春天的花卉。
4. 洞口:山洞入口。
5. 野水香:野外溪水中的花香。
6. 落英:落花。
7. 绿阴:绿叶荫蔽处。
8. 十丈:形容长度很大。
9. 横塘:古代堤堰的一种,此处指池塘。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暮春景色的诗词。诗人在林梢的杜鹃啼声中感受到春光的消逝,在洞边的野水中闻到花香的消散。人与飘零的花瓣一样感到孤独寂寞,蝴蝶随着飞扬的柳絮在空中徘徊不定。诗人认为花朵的盛开与凋谢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自然界的循环规律,春天的更迭并没有让人感到匆忙。然而他却独爱傍晚时分和煦的微风与阳光,这时的绿意盎然、绿树成荫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首诗歌咏了暮春时节的景色和心情,透露出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春残》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一首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宋光宗绍熙年间(约公元1190年),此时罗与之正隐居在江西一带,过着清贫的田园生活。他曾在临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如愿及第,于是放弃了功名,选择了隐逸的生活。
在这段时间里,罗与之亲眼目睹了南宋社会的风俗变迁和民生疾苦。当时,南宋政治腐败、战争频发,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罗与之对此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呼吁人们关注民生问题。
在《春残》一诗中,罗与之以春天即将离去为背景,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他也通过对春天的描绘,表达了对南宋社会的深深忧虑。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罗与之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