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
冲飙吹客襟,飘拂虎溪渡。
远想三笑时,此意固有寓。
孰知秘密藏,奚间笑默语。
绳绳彻上下,绵绵贯今古。
东林钟声幽,康庐山色嫮。
是皆善知识,长时相警悟。
世人自合尘,两耳聋莫觑。
百千微妙义,堕在一毫许。
我行发深省,如重睡忽寤。
向人欲举似,有舌不能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狂风迎面,吹起我的衣襟,我来到了虎溪渡口。遥想当年禅宗三祖僧璨在禅宗二祖慧可的度化下,顿悟的情景,此时此地,心中颇有感触。谁知道那隐含的秘密,又何必去计较那笑声和沉默呢?这意境渗透到了天地之间,贯通古今。东林寺的钟声悠扬,康庐山的景色如画,这些都是指引我们的善知识,让我们时刻保持警觉和领悟。世俗之人迷失于红尘之中,双耳被蒙蔽无法看清真相。无数微妙的道理,都毁在了那一丝贪欲上。我行走其间深深自省,仿佛从沉睡中突然醒来。想要把这些说给别人听,却苦于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
去完善
释义
1. 冲飙:疾风;暴风。
2. 飘拂:随风轻轻摆动。
3. 虎溪:地名,位于江西庐山东林寺前,因晋僧慧远以虎守其溪而得名。
4. 三笑:佛教禅宗六祖惠能(638-713年)故事之一。据载,惠能在南方福建的曹溪山弘扬禅法,而五祖弘忍在北方湖北黄梅东山寺传授衣钵,当时有南北之争。有一天,北方神秀在壁上写一偈子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后来南宗惠能也写了一偈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后认为南宗悟道更胜一筹,遂将衣钵传给惠能。这里的“三笑”应指这一典故。
5. 秘密藏:佛教术语,表示妙理深藏不露。
6. 奚间:什么间,即为什么。
7. 绳绳:形容前后相连,延绵不断。
8. 上下:这里指的是世出世入的意思。
9. 绵贯:形容延续贯穿。
10. 康庐:庐山。
11. 山色:美丽的山景。
12. 嫮:美好。
13. 知识:佛教用语,具有学识的人。
14. 长时:长时间。
15. 警悟:警觉领悟。
16. 合尘:与世俗同流合污。
17. 两耳:比喻不闻不问。
18. 莫觑:不留意。
19. 百千:形容极多。
20. 微妙义:深奥的佛法。
21. 一毫许:形容非常细微。
22. 我行:我的修行。
23. 深省:深刻的反省。
24. 向人:面对他人。
25. 欲举似:想要表达出来。
26. 有舌不能吐:形容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虎溪”,实际是在抒发人生哲理的体悟,以景入情,深化主题。诗的前两句为写景,描述了虎溪周围的风貌和景象,同时以“冲飙吹客襟,飘拂虎溪渡”开篇,表达了诗人受到生活磨难和社会动荡的触动。之后诗人开始展开自己的哲学思考,即无论岁月如何更迭,生命是不断的延续与传承,人类精神的火种永存不熄。然而可惜的是,大多世人被世俗蒙蔽,不能领悟到其中的深意。诗人的体悟和感慨在后半段中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比如“是皆善知识,长时相警悟”,则是对禅宗里顿悟的深深向往;最后的“我有舌不能吐”则表达了他对许多哲理问题渴望与人分享却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语言质朴,充满了对于人生、社会及宗教等问题的思考,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虎溪》是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一首描绘山间景色的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公元1178年至1185年间,这是罗与之在南康(今江西赣州)任职时期。在这段时间里,他常常游历山水,对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罗与之生活的时代,南宋正处于金朝的威胁之下,政治氛围紧张。然而,罗与之并未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这首《虎溪》就是他在游览山间时,对沿途所见所闻的生动描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