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衣曲三首·其一
忆郎赴边城,几个秋砧月。
若无鸿雁飞,生离即死别。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回忆郎君奔赴边城戍守,已经是第几个秋天了。如果没有鸿雁传书,那么活着的离别也如同死别的痛苦。
去完善
释义
1. 边城:指靠近国界的城市。这里应该是指边疆军事重镇。
2. 秋砧月:秋天的月光下捣衣的声音。砧,捣衣石。
3. 鸿雁:即大雁,秋天南飞的候鸟。
4. 生离:活着的时候就分别了。
5. 死别:死亡时的永别。
去完善
赏析
罗与之的《寄衣曲三首·其一》,通过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向读者展示了古代边境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挣扎。在诗人笔下,郎君远赴边城戍守边疆,留下了无尽的思念与忧虑。“几个秋砧月”,意味着战事延续,岁月流逝,妻子在家中苦苦等待丈夫的归来。如果书信不通,那么生离便如同死别一般令人痛苦。此外,诗人还通过“若无鸿雁飞”暗喻传递信息的重要,凸显了古代战争中通信困难所带来的心理压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名为《寄衣曲三首·其一》,是由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1256年左右,正值南宋晚期,金兵入侵,政局动荡的时期。
罗与之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主题是思念远方的亲人,担忧他们的冷暖安危。这一主题的产生与他当时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罗与之年轻时曾游学临安,以儒士的身份参与科举考试,但始终未能获得功名,最终在南宋朝廷的推荐下担任地方官员。在任期间,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更加珍视家庭的温暖与亲人的团聚。
在这个时期,南宋政权内部腐败严重,军事防御能力薄弱,外部面临着金、蒙等游牧民族的威胁。罗与之身处这个历史时期,对国家的危机和百姓的困苦有着深刻的体会。这些时代背景知识成为他创作诗歌的灵感来源,使他的诗篇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