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担
束担出荆扉,征尘染敝衣。
人怜双鬓改,我悟半生非。
抱璞今谁诉,知音古亦稀。
寻思无一可,吾道欲安归。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束担:收拾行李准备离开。
2. 荆扉:用荆条编的柴门,这里指代简陋的住处。
3. 征尘:旅途中的尘土,这里形容出门在外的时间长。
4. 敝衣:破旧的衣服。
5. 双鬓改:头发变白,比喻年龄增长。
6. 抱璞:怀抱宝玉,喻指有才能但不被赏识。
7. 吾道:我所坚持的道路,这里指自己的信念或价值观。
8. 安归:到哪里去安放,这里指自己的归宿。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束担”,实际是在诉说诗人对生活的感叹和对人生的深刻反思。
首联“束担出荆扉,征尘染敝衣。”诗人离开家门,背负着沉重的责任与期望,带着一身的疲惫,以朴实无华的文字勾勒出诗人的形象。
颔联“人怜双鬓改,我悟半生非。”诗人一路走来,双鬓已白,岁月蹉跎让他感悟到过去的错误和无知。
颈联“抱璞今谁诉,知音古亦稀。”即便自己胸怀大志、品行高洁,却无人理解倾诉,如同古代贤才难遇知音。
尾联“寻思无一可,吾道欲安归。”诗人对自己的道路感到迷茫和无力,苦苦思索却无路可走,只能慨叹自己的道路该何去何从。
整首诗将生活之沉重、人生之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呈现出一个处在人生十字路口彷徨无助的诗人形象。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束担》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一首描绘农民艰辛生活的诗作。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金国南侵导致北宋灭亡,随后南宋建立。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恢复国家的繁荣,反而使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之中。
在这个时期,罗与之作为一名文人,对社会现象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目睹了农民生活的困苦,为了生计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前往城市谋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在诗中,罗与之通过描述农民背负重物、步履艰难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他们所承受的巨大生活压力。同时,诗人还通过对农民心灵的刻画,表达了他们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的来说,《束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反映了南宋时期农民生活的艰辛以及文人对现实的关切。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不幸遭遇,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人文关怀和艺术才华。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