蛾眉亭
悠悠飞露满汀洲,绝目蛾眉最上头。
对此江山还有月,知他世界尽无秋。
情怀杜老鄜州夜,景物坡仙赤壁游。
长啸划然空谷应,风生浪涌不容留。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缓缓飘落的露珠铺满了河畔,最美的景致就在眼前。
望着眼前的江山和明月,才知这世界并无季节之分。
我怀揣着杜甫在鄜州的情感,欣赏苏轼笔下的赤壁景色。
放声长啸,回声在空旷的山谷间回荡,风吹起了波涛汹涌,没有片刻宁静。
去完善
释义
悠悠:连绵不绝的样子。飞露:指露水在微风中飘荡。悠悠飞露形容露水的流动状态。
汀洲:水边的小块陆地。此处代指蛾眉亭所在的江边环境。
绝目:非常壮观的景象。蛾眉:即蛾眉山,位于安徽省当涂县境内,为著名景点。绝目蛾眉最上头意指蛾眉山的美景令人叹为观止。
江:长江。山:峨眉山。此句意为在此处可以欣赏到壮美的山水景色以及明亮的月光。
知他:推测其他。世界:这里指其他国家或地区。尽无秋:没有秋天。诗人认为中国的美景与季节变迁为世界独有。
杜老:杜甫,唐代著名诗人。鄜州:今陕西省富县,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流亡时作《月夜忆舍弟》的地方。此处指杜甫的诗歌。
景物:景致。坡仙:苏轼的别号,北宋著名文人。赤壁:湖北省境内的一处古战场,苏轼曾作《赤壁赋》。此处用东坡赤壁游来赞美这里的景物之美。
长啸:高亢的长声鸣叫。划然:突然发出的声音。空谷:幽深的山谷。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山间的呼喊响彻四方的情景。
风生:风吹起浪花。浪涌:波浪翻滚。不容留:无法停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题为“蛾眉亭”,诗人罗与之借景抒怀,以婉转的笔触表达了在欣赏美景时所引发的深厚情感。
首联诗人用细腻的笔墨描绘了蛾眉亭周边的环境,初秋时节,露水在空中悠悠飘落,点缀在汀洲上,如同一颗颗闪耀的星辰。诗人站在亭中,放眼望去,远山近水,景色宜人,“绝目蛾眉最上头”一句更显得景色壮丽。
颔联中,诗人由眼前之景引发了对世界的思考。面对这样的江山和月色,他知道世界上还有很多美好的地方等待自己去发现和探索。这体现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颈联诗人引用了杜甫《月夜忆舍弟》和苏轼《赤壁赋》中的典故,意在表达他对两位文学巨匠的敬仰之情。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希望像他们一样写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愿望。
尾联“长啸划然空谷应,风生浪涌不容留”一句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此时的心境,他在此情境中放声长啸,声音回荡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与大自然产生了共鸣。同时,狂风卷起波浪汹涌而来,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澎湃激情,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蛾眉亭》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著名作品,创作于南宋末年,具体时间约为公元1260年左右。
在南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金国入侵、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罗与之生活在这一时期,他经历了山河破碎、民生疾苦的现实,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作为一名爱国文人,他以诗为武器,抒发了对国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罗与之所处的时代,正是南宋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时期。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北伐收复失地,反而重用奸佞之臣,导致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这样的现实,罗与之痛心疾首,他在《蛾眉亭》中以蛾眉喻江南秀丽山水,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故乡山水的眷恋。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