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中秋步月

标题包含
中秋步月
景物与意会,捻髯声悲鸣。 一语得总持,万状就使令。 以我诗思苦,赏此秋月明。 今□月影里,几人同此情。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自然景色与人情感受相互交融,诗人捻须咏叹声音如悲鸣般回荡。一句诗词凝聚无数景象,各种情态都随之显现。因为我的诗情苦恼,更欣赏这秋天的月色明亮。如今在这月光之下,又有几个人能体会同样的情感呢?
去完善
释义
《中秋步月》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作品。以下是词句注释: 1. 步月:赏月,漫步于月光下。 2. 景物:自然景色。 3. 与意会:与内心情感相互呼应。 4. 捻髯:捻须,用手抚摩胡须。这里表示思考。 5. 一语:一句话。 6. 得总持:得到要领,抓住关键。 7. 万状:各种景象。 8. 就使令:按照命令行事。这里指诗歌描绘的景象顺从作者的意愿。 9. 诗思:作诗的灵感。 10. 赏此:欣赏这。 11. 月影:月亮的影子。 12. 此情:这种情感。这里指赏月的愉悦之情。
去完善
赏析
《中秋步月》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景象的诗歌。首联“景物与意会,捻髯声悲鸣”,诗人以景写意,通过观察中秋节的景物,引发出内心的感慨和声音。颔联“一语得总持,万状就使令”,意味着诗人用一句话就能概括中秋的全部景象,使得各种形态的事物都在他的掌握之中。颈联“以我诗思苦,赏此秋月明”,表达了诗人虽然创作的艰辛,但却依然欣赏中秋明亮的月光,体现了诗人对诗歌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尾联“今宵月影里,几人同此情”,诗人借助于月亮的光明,揭示了在中秋节的夜晚,有多少人能够与自己共鸣,共享这种心境。整首诗通过对中秋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人生感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中秋步月》是南宋诗人罗与之创作的一首描绘中秋明月景象的诗歌。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2世纪,也就是南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一个社会动荡、民族矛盾尖锐的历史时期。 罗与之(约公元1165年-?),字与甫,号雪坡居士,江西庐陵人。他生活在南宋末年,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罗与之的诗才横溢,尤以描写民间疾苦和表达百姓心声见长。他的诗作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中秋步月》这首诗中,罗与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中秋夜月的美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和谐生活的向往。然而,这美好的愿望却常常被现实中的离别、战乱所打破。这既是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