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后
莫作杨朱泣路岐,此心自被利名移。
车奔宁是驾尼父,舟覆应非载伯夷。
悔吝从来生动后,啸歌元祗在闲时。
可怜秦晋功成者,欲避危机已太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请不要像杨朱那样在路上哭泣,你的心思已经被名利所影响。开车前行不是要驾驭孔子,翻船并不意味着伯夷不能承载。后悔和遗憾总是在行动之后出现,而放声歌唱只是在闲暇时刻的事情。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努力成就事业的人,想要避免危机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去完善
释义
1. 莫作杨朱泣路岐:莫,不要;杨朱泣路岐,这里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杨朱对于道路选择的感慨。泣,感伤。
2. 利名:名利。
3. 宁是:即“难道是”。宁,岂,表示反问或否定。是,这样。
4. 驾尼父:驾,驾驭。尼父,指孔子。
5. 舟覆应非载伯夷:舟覆,船翻。应非,大概不是。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大儿子,他辞让君位逃到周文王处。后被封于夷,故称伯夷。
6. 悔吝从来生动后:悔吝,后悔和羞愧。生,生活。动后,行动之后。
7. 啸歌元祗在闲时:啸歌,纵情高歌。元祗,大概是神的意思。闲时,闲暇的时候。
8. 可怜秦晋功成者:可怜,可惜。秦晋,指秦国和晋国,这里泛指历史上的国家。功成者,取得成就的人。
9. 欲避危机已太迟:欲,想要。避,避开。危机,危险的时刻。已太迟,已经太晚了。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动后》,其主题为世态人生。诗人以“莫作杨朱泣路岐”开篇,巧妙地化用了古代哲学家的故事,旨在表达对名利世界的洞察与反思。接下来,诗人指出即使车马疾驰、舟船倾覆,也不能改变追逐名利的人们内心的贪婪和执着,寓指名利往往导致人生的动荡。然后诗人转向悔悟的声音:那些为名利奔波的人到头来难免会心生悔意,而那些在闲暇时刻保持淡定内心,吟咏诗歌的人却能享受生活的宁静。最后,诗人用“可怜秦晋功成者,欲避危机已太迟”收尾,叹息那些在名誉路上走得太远、无法回头的人,警示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以免陷入名利泥潭无法自拔。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和对人物命运的描绘,揭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深刻领悟和哲思。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动后》是南宋诗人罗与之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宋金和战时期,具体年份尚无明确记载,但可以根据罗与之的其他作品推断大致在南宋理宗时期(1225-1264年)。
罗与之生逢战乱时代,因山河破碎、国家衰颓而悲痛不已。当时,南宋疆土面积大幅缩水,北方领土沦陷于金国,朝廷偏安一隅,民生困苦。与此同时,官场腐败严重,官僚机构运转不灵,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许多文人墨客投身爱国救亡事业,罗与之便是其中之一。他决心投笔从戎,共赴国难。然而,他的军事才能并未得到重视,这使得他对现实深感不满,诗歌成为他抒发胸臆的载体。
本诗以《动后》为题,生动描绘了罗与之作为军人的所见所感。他在诗中强调战后民众的痛苦遭遇,表达了对于战乱结束的热切期盼和对国家的担忧之情。通过叙述亲身经历,传达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从而反映出南宋人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民族复兴的热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