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杨氏江亭
汀洲烟雨卷轻霏,遥望轩窗隠翠围。
万岭西来供晓色,一江南下载晴晖。
凫鸥惯入阑干宿,鱼蟹长随舴艋归。
我亦旧多沧海思,几时如此得苔矶。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汀州烟雨带着轻飘的雾气,远远望去,窗户隐藏在那片绿意之中。来自西方的山脉让早晨的阳光变得柔和,一片江南景色让阳光显得如此明媚。野鸭和水鸟习惯了在栏杆处过夜,鱼类和螃蟹经常跟随着小船一起归来。我也曾经有过很多的海洋思考,什么时候才能再次踏上那座青苔堆积的石头呢?
去完善
释义
1. 汀洲:水边平地。
2. 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 轻霏:微小的雾气。
4. 遥望:远望。
5. 轩窗:窗户;指供开窗通气之用的房子。
6. 翆围:绿色的环绕。
7. 万岭:很多山岭。
8. 西来:从西边过来。
9. 供:提供;供养。
10. 晓色:早晨的阳光。
11. 一江:一条江;这里指的是长江。
12. 南下:南方向下游行驶。
13. 晴晖:阳光照耀下的晴朗景色。
14. 凫鸥:水鸟,如野鸭或水雉。
15. 惯入:习惯进入。
16. 阑干:横斜貌;纵横交错貌。
17. 宿:过夜。
18. 鱼蟹:鱼类与蟹类生物的总称。
19. 舴艋:小船。
20. 长随:长期跟随。
21. 我亦:我也。
22. 旧多:过去的许多。
23. 沧海思:对海的思念之情。
24. 几时:何时。
25. 如此:这样。
26. 苔矶:长有青苔的石头。
去完善
赏析
《成都杨氏江亭》是北宋文人、画家文同的一首描绘山水景色的诗。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烟雨朦胧的山水画。
首联“汀洲烟雨卷轻霏,遥望轩窗隠翠围”,描述了诗人在江边亭子里所看到的景象。汀洲上烟雾缭绕,仿佛轻轻拂过水面。而远处的轩窗被翠绿的树木环绕,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两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颔联“万岭西来供晓色,一江南下载晴晖”,进一步描绘了周围的景色。西边群山起伏,如同画卷一般展开,为清晨增添了无尽的色彩。而江南大地则沐浴在明媚的阳光中,水光潋滟,犹如一幅美妙的画卷。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颈联“凫鸥惯入阑干宿,鱼蟹长随舴艋归”,以生动的画面展示了江边的生灵。野鸭和水鸥在江畔栖息,悠然自得;鱼儿和螃蟹则跟随小船一同归来,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这些诗句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还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尾联“我亦旧多沧海思,几时如此得苔矶”,诗人以自我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江亭美景的感慨。他怀念起往昔漂泊四海的岁月,感叹何时能再次踏上这样的青石台阶,领略这般美好的景致。这首诗以抒情作结,使整首诗更加富有情感的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成都杨氏江亭》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文同在公元1054年创作的。在这个时期,文同正处于人生的转折期,他原本是一名文人,但在朝廷供职时因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这次贬谪使他对官场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他更加关注民生疾苦。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文同正任职于四川,此时四川地区经过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百姓生活困苦,社会治安混乱。然而,在这种背景下,文同并没有沉溺于个人的遭遇,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现实,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同情心描绘了百姓的苦难,表达了他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忧虑。
这首诗的背景知识涉及当时的社会状况、历史背景以及文同的个人经历。在这个时期,北宋王朝虽然表面上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已经积贫积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特别是四川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民生活尤为困苦。文同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诗歌为载体,表达了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