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中闻桂香忆游茅山时梦中游桂花下
我游三茅山,月下丹光丽。
梦驾翠蜺车,凉云拥金袂。
两耳波浪透,广漠不可际。
犹记抟扶揺,乘风曾问帝。
今秋游匡庐,身有飞举势。
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
毛髪极森竦,草木露华缀。
飞泉涌潮响,真可涤昏滞。
向来句曲行,有遇抑何锐。
岂知凡骨癯,不能于彼蜕。
西风催此游,破我梦浮世。
衣襟被月香,苍岩折丹桂。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我去游览三茅山时,月光下映出鲜艳的丹红霞光。
在梦中驾驶着翠霓彩车,四周环绕着清凉的彩云和金色的衣袖。
两耳灌满了波涛的声音,远方广袤无际。
还记得过去乘着扶摇直上九万里,迎风去追寻天帝的脚步。
今年秋天游览庐山,身躯似乎有了腾飞之势。
在天空中翱翔包裹着白云,那白云就像卫士一样守护着我。
毛发直竖,草木间露珠闪烁如华。
瀑布流水声如同潮响,确实可以洗涤内心的混沌与迷茫。
曾经的句曲之行,所遇到的阻力竟如此强大。
怎料我这平凡的躯体,无法在那里完成蜕变。
西风吹散了我的梦想,打碎了我在这个世界的漂浮状态。
衣襟上残留着月的清香,苍苍岩石间折取了丹桂。
去完善
释义
1. 三茅山:位于江苏省句容市,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2. 翠蜺车:翠蜺是指青翠色的虹,这里指代的是天上的云彩或者梦幻中的车驾。
3. 凉云:清凉的云朵。
4. 金袂:金色的袖子,此处用来形容梦境中的人物形象。
5. 广漠:广阔的田野。
6. 扶揺:指旋风或龙卷风。
7. 问帝:向天帝询问。
8. 匡庐:即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
9. 飞举:腾空而起。
10. 凌虚:升空,飘荡在空气中。
11. 毛髪:头发。
12. 森竦:形容树木茂密高耸。
13. 露华:露水的光华。
14. 飞泉:瀑布。
15. 真可:确实可以。
16. 涤昏滞:洗去昏暗和停滞的状态。
17. 句曲:即句曲山,是三茅山的另一个名称。
18. 有遇:有些遭遇。
19. 抑何:为什么。
20. 凡骨:普通的身体。
21. 癯:瘦弱。
22. 不能于彼蜕:无法在那里蜕变。
23. 西风:秋天的风。
24. 破我梦浮世:打破我在尘世中的梦想。
25. 月香:月亮的光辉。
26. 苍岩:深色的岩石。
去完善
赏析
本诗是诗人董嗣杲在庐山游历时,因闻到桂花的香气而回忆起在茅山时的梦境。诗人通过对比两次不同的游历,表达了对自己才华和命运的感受。
首联“我游三茅山,月下丹光丽”描述了诗人在茅山游玩时的情景,月光下的丹桂树光彩照人。颔联“梦驾翠蜺车,凉云拥金袂”则描绘了诗人在梦境中驾着翠蜺车遨游,云雾环绕的壮观景象。
接下来的几联诗则表现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他将自己比作大鹏鸟,渴望翱翔于无垠的天空。然而,尽管有超凡的梦想,他却因自己的平凡之躯而无法实现。
转而在庐山游玩时,诗人体会到了飞翔的感觉,“凌虚裹白云,白云镇相卫”表现了他身处仙境的飘飘然之感。尾联中的“西风催此游,破我梦浮世”揭示了诗人在这两次游玩之间的内心变化。虽然他被西风吹破了尘世的梦,但衣襟上还留有桂花的香气,寄托着他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期许。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董嗣杲在庐山游玩时所作,创作时间大致在公元1165年前后。董嗣杲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源于他在游历茅山时梦中所见桂花下的美景,以及当下在庐山所闻到的桂花香引发的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之情。
在那个时期,南宋的朝廷偏安一隅,文人墨客常常通过诗歌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对故土的眷恋。董嗣杲也不例外,他曾在茅山游历时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此次在庐山又因桂花的香气而勾起了对茅山游历的回忆。
在这首诗的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当时南宋文人生活的缩影:他们在国家动荡、山河破碎的背景下,依然保有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这种情感既体现了他们的文人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