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归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哽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罗帐中的灯光昏暗,她在梦中哽咽低语:“是春天带来了忧愁,可如今春天去了哪里?为何不能把忧愁也一并带走?”

去完善
释义
觑(qù):偷看;花卜:用花瓣占卜;簪(zān):插戴。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闺中女子在晚春时节的愁绪,同时寄托了作者深沉的人生感慨。开篇以“宝钗分”点明离别之意,“桃叶渡”与“烟柳暗南浦”渲染出一种朦胧而哀婉的氛围。接着,“怕上层楼”两句写出因风雨连绵而生的压抑情绪,进一步烘托内心的不安。“断肠片片飞红”则借助自然景象强化情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下阕转入具体的人物描写,“鬓边觑”几句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刻画,表现了女子对远方归人的期盼与焦虑。最后,“罗帐灯昏”四句以梦境收尾,语言含蓄蕴藉,既表达了对春天离去的不舍,也隐喻了人生无法摆脱的愁苦。整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意境深远,读来令人动容。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的晚年时期,具体时间大约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彼时辛弃疾已步入人生的暮年,他一生力主抗金、恢复中原,却屡遭排挤和贬谪。政治上的失意与壮志未酬的苦闷交织在一起,使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和忧愁。此词借晚春之景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理想难以实现的深深遗憾。桃叶渡、南浦等意象暗含离别之情,而“断肠片片飞红”则映射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悲凉。整首词情景交融,以细腻婉转的笔触写出了一个英雄迟暮的哀伤。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