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郎中新置西湖
远近利民因智力,周回润物像心源。菰蒲纵感生成惠,
砂泉绕石通山脉,岸木黏萍是浪痕。已见澄来连镜底,
烟雾未应藏岛屿,凫鹥亦解避旌幡。虽云桃叶歌还醉,
能将盛事添元化,一夕机谟万古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附近和远处的人民都受到了你的智慧和恩泽的影响,就像周围的环境因为你而更加滋润。湖边生长的草也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恩惠,沙子、泉水和石头连接在一起,仿佛形成了山脉,岸边的树木与水面相连,构成了水面的波纹。已经看到清澈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烟雾不会隐藏那些小岛,水鸟和水鸭也会躲避标志。虽然歌唱的桃叶会让人的神志有些迷醉,但你却能将美好的事情融入自然之中,你的一夜智慧被铭记万年。
去完善
释义
1. 候郎中:古代官职名,负责国家监察工作;
2. 新置西湖:即新建的西湖;
3. 周回:周围;
4. 菰蒲:一种水生植物,多生长于沼泽地;
5. 砂泉:沙质的泉水;
6. 黏萍:指水面漂浮的水草;
7. 澄来:清澈的水流;
8. 凫鹥:水鸟;
9. 桃叶歌:指描绘桃花的诗句;
10. 元化:指大自然;
11. 机谟:计策策略。
去完善
赏析
诗人以“新置西湖”为题,表达了对方郎中治理西湖的赞美和颂扬。首先从对西湖周边环境的描绘开始,通过对山、水、植物等自然景色的生动描写,表现出西湖的美丽与宁静。紧接着,诗人由自然界引申到社会民生,点出方郎中的智慧和仁厚,他的治理不仅造福了民众,也滋润了万物。
然后,诗人的笔触转向了对方郎中实施水利工程的赞美。“砂泉绕石通山脉”形象地描述了水利工程使泉水流淌、山石相接的过程,暗示了方郎中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付出了艰苦努力。而 “岸木黏萍是浪痕”则展现了波纹轻触岸边树木的水乡风光,凸显了西湖平静的美好景致。
接下来,诗人对方郎中的人格进行了赞颂。他以 “烟雾未应藏岛屿,凫鹥亦解避旌幡” 两句,寓含了方郎中品德高尚,赢得了百姓及自然的尊敬。最后,诗人以“桃叶歌” 来象征民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以及对方郎中治理西湖成果的认可与感恩。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这首诗《侯郎中新置西湖》是唐代诗人方干所作,创作于唐朝中晚期。
在创作这首诗的时期,唐王朝已经走过了辉煌的顶峰,进入了相对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人普遍怀有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叹世事无常,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大背景下,方干以西湖美景为引子,表达出他对国家治理的期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爱。
方干作为一位文人骚客,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他渴望建功立业,却怀才不遇,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能如愿以偿。这种人生的挣扎和无奈,让他对国家和民众的命运更加关切,也使得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深深的家国情怀。
在方干生活的时代,中国正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这是一个变革激荡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社会历史的剧变让诗人们深感使命重大,他们以敏锐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世界,用诗人的智慧反思历史,寄望未来。
综合以上所述,方干的这首诗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中诞生的,它不仅反映出了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还体现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