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宿淮阳亭口号(一作宋之问诗)
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
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
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傍晚时分,我独自站在空旷的小亭子, 无尽的旅途和思念涌上心头。
家乡就在那条美丽的小河旁, 今晚却在遥远的星辰之间。
周围的暗草被薄薄的霜覆盖, 天空中雁群飞过的影子清晰可见。
心中突然涌现出无尽的激情, 却找不到一个能分享这份快乐的人。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旅宿淮阳亭:指旅途中的淮阳亭。淮阳,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东南部。
2. 口号:即兴而作的诗歌。
3. 宋之问诗:指唐朝诗人宋之问的诗。
4. 临桂水:靠近桂江的地方。临,靠近;桂水,即桂江,古称桂岭水,是西江上游一条支流,源出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越城岭,东南流至广东三水县注入西江。
5. 渺星河:指天空中闪烁的星星。
6. 霜华:露水和霜。华,同“花”。
7. 空亭:孤独的亭子。
8. 雁影:大雁的影子。
9. 兴来:兴致来了。
10. 谁与晤:与谁交流。晤,会面。
11. 劳者:劳累的人。
12. 为歌:唱起歌曲。

去完善
赏析
这首五言律诗以旅宿淮阳亭的所见所感为主题,表达了诗人深厚的故乡情怀和强烈的思乡之情。
首联“日暮荒亭上,悠悠旅思多”描绘了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在荒凉的古亭中感受到无尽的旅愁。
颔联“故乡临桂水,今夜渺星河”则转向对故乡的思念。诗人想象遥远的故乡,那里的河水清澈,而此时在星光璀璨的夜空下,诗人无法触及到那片故土,只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
颈联“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进一步描绘了环境中的细节。黑暗中的草地已被寒霜覆盖,孤零零的亭子里只有大雁的影子划过。这些景象愈发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尾联“兴来谁与晤,劳者自为歌”透露出诗人渴望找到一个能倾诉衷肠的朋友,却又意识到在现实中可能难以找到这样的人。最后诗人只能选择自己唱歌,以此排解内心沉重的情绪。
整首诗格调沉郁、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现实无奈的心境。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旅宿淮阳亭口号》是唐朝诗人张九龄的作品。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时期,约公元712年至742年之间。这一时期,张九龄担任朝廷重臣,曾历任礼部、吏部尚书等职,对国家政治和民生颇有影响。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随着国家政治的腐败和皇室内部的斗争,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张九龄作为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对国家的未来深感忧虑。他在此时期创作了许多具有现实主义色彩的诗篇,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
在《旅宿淮阳亭口号》这首诗歌中,张九龄以旅人为视角,描绘了旅途中所见到的景色和人民的生活状况。诗句中的“落日”、“空林”等意象,既表达了作者旅途的孤独与疲惫,也暗示了国家的衰落和社会的动荡。通过对旅人生活的描绘,张九龄揭示出了人民在战乱和贫困中的挣扎,以及对和平与幸福的渴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