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春天兰叶茂密生长,秋天桂花皎洁绽放。万物充满生机,为大自然带来无尽的美丽。谁知道那些栖息在树林中的生灵,听到风声也心生欢喜。草木有着天然的本性,并不祈求人类来欣赏和采摘。

去完善
释义
【兰叶】指春天的兰草叶子。【葳蕤】指植物生长繁茂。
【桂华】指秋天的桂花。【皎洁】形容明亮洁白。
【林栖者】指隐居于山林的人。
【闻风】指闻到某种风气或信息。
【坐相悦】因为听到风声而感到喜悦。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以兰、桂两种植物的生长过程为主线,描绘了它们各自在春天和秋天焕发的生机,强调生命的自然发展即是美好的时光。接下来的两句则以隐喻的方式传达出生命的独立价值,而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评价。而最后的“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诗的点睛之笔,意味着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生存方式,无需迎合他人或者社会的审美观念来改变自我,生命的意义在于自身内在的价值和自由的发展。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感遇十二首 其四》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担任相国时期创作的组诗之一。这组诗歌抒发诗人对人生、理想及社会现实的感悟。在这个阶段,张九龄正处于事业的高峰期,深得唐玄宗的器重,他的政治才干和人格魅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然而,在这个时期,唐朝的社会矛盾也逐渐凸显。一方面,由于长期的盛世局面,贵族阶级逐渐奢侈腐化;另一方面,普通百姓的生活却日益困苦。这使得张九龄深感忧虑,希望通过改革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种背景下,他创作了《感遇十二首》这组诗歌,以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人生哲理的深思。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