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洞仙歌

标题包含
洞仙歌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人何处、邈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号得全居士。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赵鼎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他的父亲赵令詪是进士出身,曾任过太常博士。赵鼎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尤...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雨后山间空寂,月色洒满新的酿酒。 举杯却无知心之人共享。 随意低吟,独自一人抚弄着霜白的胡须,然后就去休息,秋天渐渐渗透进孤独的被褥中。 窗外的竹子令人怜爱,它们不畏西风,一夜之间变得稀疏并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内心却有万般忧愁,犹如遥远的天空。 即使山水险阻,无法听到故乡的声音,我也不许自己有一刻的清闲,试图在梦境中寻找那遥远的人儿。
去完善
释义
《洞仙歌》:宋末元初著名词人赵鼎创作的词牌名。这首词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词人的孤独心情。 1.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描述雨后山间的宁静与美好的月色。空山,指荒凉的群山;新酿,新酿的米酒。 2. 把盏无人共心赏:拿着酒杯却没有人共同欣赏。把盏,手持酒杯;心赏,内心欣赏。 3.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随意地悲伤地低吟,独自叹息着自己的白胡子。漫悲吟,随意的悲伤地低吟;霜须,白胡子。 4. 秋入孤衾渐爽:秋天进入孤独的被窝,渐渐感到舒适。孤衾,孤独的被子。 5.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感叹窗外的竹子在西风中发出稀疏的声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可怜,同情;潇潇,形容风雨的声音。 6. 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表达作者内心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愁。九回肠,极度痛苦的比喻;万斛,形容非常多;清愁,淡淡的哀愁。 7. 人何处、邈如天样:询问故人所在之处,感觉他们离自己非常遥远,如同天和地的距离一般。 8. 纵陇水、秦云阻归音:即使有陇水和秦云阻挡了回归的音信。陇水,位于甘肃一带的河流;秦云,陕西一带的山脉。 9. 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即便不能时常相见,也可以在梦中寻觅。
去完善
赏析
《洞仙歌》是南宋词人赵鼎的一首描绘孤独与乡愁的词作。首句“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点明了自然环境:刚刚下过雨的空山,月光如水,一派清新景象。但紧接着“把盏无人共心赏”却显示出词人的寂寞与无奈。独自一人品尝美酒,无人能共享这美景,更显出他的孤独。 接下来的描述中,他独自悲吟,捻断霜须,寄托着他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而“秋入孤衾渐爽”则写出秋天的凉意渐渐浸透他孤独的生活。“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进一步通过窗外的竹子描写了他心中的情感。尽管西风凛冽,竹子依然无惧地发出沙沙的声音,象征着词人对生活的坚韧态度。 下阕则是抒发了词人的满腔愁绪。“奈此九回肠,万斛清愁”形象地描绘了他的痛苦和哀伤。然而,故乡遥远,仿佛遥不可及,令他倍感惆怅。尽管阻隔重重,但他仍然希望能在梦中回到家乡,寻找那失去的温情。 总的来说,赵鼎的这首《洞仙歌》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远的意境,表达了词人在离乱时代的孤独、乡愁以及坚定的精神力量。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洞仙歌》是南宋诗人赵鼎的一首词作。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公元1156年)。在这期间,赵鼎因为抗金主张与秦桧不合,被罢相流放至吉阳军(今海南三亚),人生陷入低谷。 在这个时期,南宋朝廷内部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激烈,宋高宗赵构在秦桧的怂恿下,对金政策由抗战转向求和。赵鼎作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与秦桧等人的投降主义路线产生了严重分歧。这种政治立场上的冲突使得赵鼎遭受排挤和打压,最终被逐出朝廷,流放他乡。 在艰苦的环境中,赵鼎依然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他通过诗词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抗金事业的执着追求。这首《洞仙歌》正是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典型作品。词中描绘了神仙境界的美好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世界的忧虑。通过这样的手法,赵鼎抒发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坚定意志,展现了一位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