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书事
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河光深荡塞,碛色迥连天。
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空怀钓鱼所,未定卜归年。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遥远的边境之地开辟道路,孤独地吟咏着诗歌陪伴边疆的烽火。河流的波光荡漾充满了辽阔的气势,荒凉的沙丘与天空相连。
夕阳即将落下地平线,微风吹起的蓬草来到马的面前。我心怀垂钓的理想之地,却还未确定回乡的时间。
去完善
释义
1. 征路:行军的路程
2. 穷边:偏远地区
3. 戍烟:戍楼的烽火
4. 河光:河流的光亮,这里指黄河
5. 荡塞:同“捣衣”,代指思念远人的妇女在河边洗衣的行为
6. 碛色:碛,沙石堆积而成的地形,此处借指沙漠的颜色
7. 惊蓬:飘飞的蓬草,形容马行快速,借以渲染自己旅途的艰辛
8. 钓鱼所:指的是姜太公钓鱼处,用以表达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
9. 卜归年:预测回乡的时间
去完善
赏析
《塞外书事》是唐代诗人许棠的一首五言律诗,描述了作者在边疆的所见所闻。全诗以“征路出穷边,孤吟傍戍烟”开篇,描绘了作者身处险恶边地的情境,表达了作者的孤独与忧虑。接下来,“河光深荡塞,碛色迥连天”两句通过对河水和沙漠景色的描写,展现了边疆地区的荒凉与广袤。“残日沉雕外,惊蓬到马前”则通过夕阳、惊飞的蓬草等物象,进一步渲染了边地的苍凉气氛。最后,“空怀钓鱼所,未定卜归年”则以钓鱼为喻,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归期未定的无奈。整首诗情感深沉,画面广阔,充分展示了边疆风光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传达出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家乡的眷恋。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外书事》是唐朝诗人许棠的一首边塞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这首诗描绘了戍边将士在边塞生活的艰苦情景,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许棠在唐宣宗时期考中进士,曾任县令、监察御史等职。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未能取得更高的功名。在这期间,他游历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观察了民间的疾苦和国家的兴衰,写下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
唐朝中晚期,边疆战乱频繁,边疆戍边的将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战斗,保卫国家的安宁。许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描述,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不幸。
《塞外书事》是许棠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战争的反思。这首诗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也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家国情怀。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