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曾禅人唯之

标题包含
曾禅人唯之
当头一诺未为亲,大道难将语默分。 不听晚风江上笛,一声吹破碧天云。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释智愚,俗姓陈,字无智,号虚堂,法号释智愚,南宋时期禅宗高僧。他生于1185年,卒于1269年,享年84岁。 释智愚出生于浙江台州临海县(今浙江省临海市)的一个书香世家。自幼聪颖过人,勤奋好学,博览...查看更多
去完善

译文
承诺时刻不应太认真,原则与沉默本难区分。 没有听到江上晚风中的笛音,却已奏响嘹亮的乐章破碎了天空的云。
去完善
释义
1. 禅人:佛教中修行禅定的人,此处指的是道行高深的僧人。 2. 唯之:指同意或认同。 3. 当头一诺:比喻毫不含糊的许诺。 4. 为亲:表示关系亲密。 5. 大道:泛指最根本的道理。 6. 语默:语言的沉默,此处意指说与不说之间。 7. 晚风江上笛:形容在夜晚的微风中吹奏的笛声。 8. 碧天云:蓝天中的云朵。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朝的释智愚,诗名为《曾禅人唯之》。诗中作者通过描绘自然界的风声、江水等景象,表达了禅宗哲学中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理念。 首先,诗的第一句“当头一诺未为亲”,表达的是一种禅宗的思维方式,即不必执着于言语和约定,而应直接领悟内心的真实感受。这里的“当头一诺”是指禅宗强调的直接的、当下顿悟的观念,而非世俗间的承诺或约定。作者认为,只有摒弃这些外在的形式,才能真正做到与道亲近。 第二句“大道难将语默分”,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思想。作者指出,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言语或者沉默来表达的,因为无论是言语还是沉默,都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影响,而无法真正揭示出真理的本质。这一观点与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相吻合,强调的是超越语言和思维的直观体验。 第三句“不听晚风江上笛”,则是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阐述他的观点。晚风吹过江水,发出了笛声,这笛声虽然美丽,但却无法捕捉到风的实质,也无法传达出风的意义。这一意象形象地传达了禅宗的不可言说性,即任何试图用语言描述真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 最后一句“一声吹破碧天云”,则是对这种不可言说的哲学观念的形象化表述。笛声虽然动听,却无法穿透那广阔的天空,这说明即使是最好的语言,也无法触及到深远的真理。这与禅宗主张的直悟内心、超越言词的观点是一致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禅宗哲学的核心观念,即超越语言和思维的直接体验,以及对于真理不可言说性的深刻理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曾禅人唯之》是南宋时期著名诗僧释智愚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大约在南宋理宗年间(1225-1264年)。释智愚在此时期经历了出家、修行、云游四方等人生历程,其诗歌作品多表达对禅宗哲理的领悟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 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外忧内患不断。佛教在这个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禅宗成为佛教的主要流派之一。禅宗强调顿悟、直指人心的修行方式,深受文人墨客和民间百姓的欢迎。释智愚作为一位诗僧,他的诗歌作品既反映了禅宗哲理,又展现了诗人的才情。 在这首《曾禅人唯之》中,释智愚通过对“唯之”这一词语的理解,表达了对禅宗哲理的领悟。他认为“唯之”即是对一切事物的肯定,也是对一切事物的否定,体现了禅宗哲学中的“不二法门”思想。这种思想认为,世间万物并无绝对的善恶、美丑之分,只有从内心深处去体悟,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 总的来说,《曾禅人唯之》这首五言律诗是南宋时期诗僧释智愚对禅宗哲理的独特见解,体现了他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所经历的人生际遇和修行感悟。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