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梅有感
莫把夭妍等重轻,赋成千韵况难名。
看来好处非因色,敢向春前似有情。
奈老不成三弄笛,济时还拟一杯羹。
清标实用何人可,只合差肩宋广平。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不要对夭妍分轻重,成百上千的篇章也难以描述其美好。
她的美并非来源于外表,却敢于在春天面前展示深情。
可惜我年老无法吹奏三弄笛,但愿能为时事贡献一杯羹。
清廉、有品位的实用主义谁都可以做到,应该和宋代的广平一样优秀。
去完善
释义
1. 夭妍:指花开时节的短暂美好,也可泛指一切美好的事物。
2. 千韵:一千首诗词的意思。这里用“千韵”来形容梅花的美丽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
3. 春前:春天之前,即冬末之时。
4. 三弄笛:唐代诗人杜牧《秋夕》中写有“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为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钗溜枕,碧梧栖鸟,相对梦难成。”其中有一句:“暗触梦如织。拟待明朝雨应霁,试寻高处共登临。惟有南轩明月,清兴相合。为唤痴姨,翠管朱弦,得沾余润。三弄水龙吟。”这句中所说的“三弄笛”指夜深人静之时吹奏的曲子。
5. 济时:济世救民之意,指帮助人民度过困难时期。
6. 差肩宋广平:宋朝诗人宋广平擅长以梅为题作诗,与作者自己相比,以宋广平为榜样来激励自己努力创作。
去完善
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梅花和诗人感想的诗词。诗人在观赏梅花时,不仅从形态、色彩方面进行描绘,还通过表达出与梅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梅花的品格与操守的敬仰之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美好情操和高尚品质。
首联“莫把夭妍等重轻”表明诗人对梅花的态度:不应轻视梅花之美,而应对其给予重视。“赋成千韵况难名”则暗示了梅花之美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出来。
颔联“看来好处非因色”进一步强调梅花之美并非仅仅表现在其艳丽色彩上,更在于其内在的品质。“敢向春前似有情”则表达了梅花对于春天的独特情感,展示了梅花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
颈联“奈老不成三弄笛”是诗人对自己年纪的感慨,虽年老但依然有志于事业,透露出诗人高尚的人格魅力。“济时还拟一杯羹”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
尾联“清标实用何人可,只合差肩宋广平”是诗人的自我期许,以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宋广平作为自己的榜样,勉励自己要保持高洁的品性,为社会做出贡献。
去完善
创作背景
《见梅有感》是南宋诗人曹彦约于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所作。这一年曹彦约因故辞官还乡,回到了他的故乡江西瑞州。离开政坛的曹彦约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过往,审视自己人生的经历。此时正值冬末春初,梅花竞相开放,他漫步在梅林之中,回想起过去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感慨万千,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见梅有感》。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南宋虽然偏安一隅,但在朝堂之上仍然是派系纷争不断,有所谓的“主战”和“主和”两派。曹彦约在年轻时也曾投身政治,试图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始终未能如愿以偿。在回到故乡之后,他看到国家的衰败、民众的困苦,心中充满了无奈和忧虑。他希望通过这首诗表达自己对国家和民生的关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