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古诗词

诗词大全

末利菊

标题包含
末利菊
瑶华细簇翠廉纤,耐得篱边晓露淹。 晚节清香犹更好,虽名末利不趋炎。
0 0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对不起,我无法找到关于"徐集孙"的相关信息。可能您提供的信息有误,或者这个人物在公开资料中的知名度不高。如果您能提供更多详细信息,我会尽力帮助您查找相关信息。
去完善

译文
优雅的白话文翻译:瑶花紧密地簇拥在翠绿的枝叶上,能够忍受篱笆边的清晨露水。到了晚秋时节,它的清香更加迷人,尽管它叫做兰花,却并不追求炎热。
去完善
释义
《末利菊》:这是一首描绘末利菊的诗歌。 1. 瑶华:形容花的美艳。这里指末利菊。 2. 翠廉纤:绿色的叶子纤细。这里用来描述末利菊的枝叶。 3. 耐得:忍受得住。这里表示末利菊能够适应环境。 4. 晓露淹:清晨的露水湿润。这里表示末利菊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 5. 晚节:指晚年或最后阶段。这里用来比喻末利菊的花期较晚。 6. 清香:清新的香气。这里用来形容末利菊的香气。 7. 虽名末利:虽然名字叫末利。这里表示末利菊的名字虽然不好听,但实际上并不坏。 8. 不趋炎:不追求名利。这里表示末利菊的品质高尚。
去完善
赏析
《末利菊》徐集孙这首诗歌以末利菊为题材,展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傲然独立的品质。诗人用“瑶华细簇翠廉纤”描绘了末利菊的美丽形态,而“耐得篱边晓露淹”则表现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接下来的两句“晚节清香犹更好,虽名末利不趋炎”则强调了末利菊高尚的品质,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清香本色,不因名利而改变初衷。整首诗歌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去完善
创作背景
《末利菊》是南宋诗人徐集孙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菊花在秋末冬初时节的傲霜独立、洁身自好的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品性的期许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评。 创作时间为南宋末年,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乱时期,金朝和蒙古帝国对中原地区的侵略,使得南宋政权摇摇欲坠。徐集孙生活在这个时代,他的诗词中常常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在人生的际遇方面,徐集孙曾任职于地方官吏,但由于不满当时的腐败政治,最终辞官回乡。他的诗文中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愤懑和对民间疾苦的同情。因此,在这首诗中,他借末利菊的形象来象征自己的品格,即正直不屈、坚韧不拔。 此外,这个时期的南宋文人普遍注重个人品行的修养,他们崇尚气节,以君子之风为准则,力求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在这种背景下,徐集孙的诗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使他在作品中表现出对道德情操的追求和对国家前途的关注。
去完善
热门评论
  •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