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愤
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
未甘身世成虚老,大见天心却太平。
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
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暂无最新数据,快去完善吧~
去完善
释义
1. 面似冰:面部表情冷漠。这里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激动情绪难以抑制。
2. 出门嘘气玉蜺横:指作者外出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到舒畅。
3. 未甘身世成虚老: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就这样虚度过去。
4. 大见天心却太平:看到了天意已经让国家逐渐走向安定。
5. 狂去诗浑夸俗句:豪放时的诗歌充满夸张与世俗。
6. 醉余歌有过人声:醉酒后的歌声超乎常人。
7. 燕然未勒胡雏在:指的是北匈奴还没有被消灭,喻指边疆仍有战事。
8. 不信吾无万古名:不相信自己不能千古留名。
去完善
赏析
《感愤》这首诗展现出了诗人强烈的豪情壮志和对人生命运的反思。首联“二十男儿面似冰,出门嘘气玉蜺横”描述了诗人英勇豪情的形象,即青春年华的勇者,面目如冰般冷静坚毅,出门时吐纳之气如飞虹般豪壮。这种激昂慷慨的气度象征着诗人面对生活的勇往直前。
颔联“未甘身世成虚老,大见天心却太平”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焦虑。他不甘于虚度一生,希望能在人生中有所作为,然而在现实中,尽管他拼尽全力,仍感到事与愿违,社会的现状并未因此而改变。这种矛盾心理反映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颈联“狂去诗浑夸俗句,醉余歌有过人声”则揭示了诗人借诗歌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在这两句中,诗人自述自己的诗歌既有狂放不羁的个性张扬,又有酒醉后的激情独白。这表明诗人善于利用诗歌这一载体来表达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凸显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才华。
尾联“燕然未勒胡雏在,不信吾无万古名”描绘了诗人内心的高远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诗人坚信自己有朝一日定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以此表达了他对未来成就的期待和自信。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坚韧不拔的形象和宏大的抱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社会以及个人命运的感慨。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令的《感愤》是宋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创作于公元1049年,正值北宋仁宗朝。诗人王令(1032-1059)是一位才华横溢而英年早逝的文人,他的一生充满了悲情和壮志未酬的感慨。
在这个时代,虽然国家政治相对稳定,但民间疾苦仍然严重。科举制度的发展使得士人阶层逐渐兴起,但他们往往在官场中受到排挤,难以实现抱负。王令就是这样一位满怀壮志却命运多舛的才子。他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及第,只能辗转各地担任幕僚、教谕等闲职。
在《感愤》这首诗中,王令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他通过描绘战争、饥荒、疾病等社会问题,以及揭示官僚腐败、道德沦丧等现象,反映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同时,他也将自己的遭遇与这些社会现象相联系,表达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和不甘。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