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者行
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
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
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
髙堂食饮岂无弃,愿从犬彘求其余。
耳闻门閕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
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
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连绵不绝的雨雪使得道路泥泞不堪,马儿摔倒在地,行人们也都驻足不前。中午时分,市场上的行人稀少,街道显得格外冷清。
一位独自走在路上的年轻人引起了注意,原来他是一个饥饿的流浪者,背负着破旧的床垫,挨家挨户地敲门求助。
虽然街上的饭馆里一定有被遗弃的食物,但他宁愿向狗和猪乞求剩余的食物。听到门开的声音,他立刻鞠躬请求帮助,但一直无法得到回应,只能无助地哭泣。
路过的年轻人也无言以对,回去看了纸上的文字后,也只能无奈地叹息。
去完善
释义
1. 雨雪:指下雪或下雨。
2. 泥路迂:泥泞的道路蜿蜒曲折。
3. 马倒:马匹跌倒。
4. 伏地:趴在地上。
5. 人下无:行人无法前行。
6. 居者:在家的人。
7. 行者:出门的人。
8. 午市:中午的市场交易。
9. 合:会合,相聚。
10. 入空衢:进入空旷的街道。
11. 乃谁子:你是谁家的孩子。
12. 饿者:饥饿的人。
13. 负席:背着草席。
14. 缘门呼:沿着门边叫喊。
15. 高堂:高大的厅堂。
16. 食饮:食物与饮料。
17. 弃:废弃的食物。
18. 愿从犬彘求其余:希望能从狗猪那里得到剩余的食物。
19. 门閕:门的声音。
20. 拜伏不起:跪拜在地不起来。
21. 呼群奴:呼唤一群家奴。
22. 喉干:喉咙干燥。
23. 无声:没有声音。
24. 哭泣:流泪。
25. 引杖:拄着手杖。
26. 路旁少年:路边的年轻人。
27. 无所语:无话可说。
28. 归视纸上:回到家中看着纸上的字。
29. 长吁:长长的叹气。
去完善
赏析
《饿者行》是北宋诗人王令的一首描绘饥饿者形象的诗篇。诗中描述了在雨雪连绵的日子里,道路泥泞难行,饥民外出乞讨的情景。“雨雪不止泥路迂,马倒伏地人下无”两句,生动地描绘了恶劣的天气状况和艰苦的出行条件。而“居者不出行者止,午市不合入空衢”则揭示了饥民无法获得救助的现实困境。
接下来的“道中独行乃谁子,饿者负席缘门呼。高堂食饮岂无弃,愿从犬彘求其余”四句,则具体刻画了饥饿者在街头寻找食物的情景。他们冒着严寒,沿街挨户祈求施舍,即使是酒楼宴席上丢弃的食物残渣,他们也会当作宝贝一样捡拾起来。这种对于生存的渴望和无奈,令人动容。
紧接着,“耳闻门閕身就拜,拜伏不起呼群奴。喉干无声哭无泪,引杖去此他何如”四句,描绘了饥民向富人求食遭到拒绝的场景。他们听到富人开门的声音,立刻跪地乞求,却仍然被无情地拒绝。他们没有眼泪可以哭泣,喉咙干涸,无法发出声音,只能失望地离去。
最后,“路旁少年无所语,归视纸上还长吁”两句,表现了旁观者的无奈与同情。面对饥饿者的悲惨遭遇,身为少年的旁观者无言以对,只能回到家中,看着手中的纸张,深深地叹息。
整首诗通过对饥饿者形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人道危机。诗人以其敏锐的目光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使人们反思现实,关注民生。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王令的《饿者行》是北宋时期一首描绘民生疾苦的诗歌。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60年至1127年之间,即北宋时期。在王令生活的时代,北宋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社会底层,贫困和饥饿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王令(1032-1059)生活在一个穷苦家庭,自幼便饱受饥寒之苦。他希望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但由于家境贫寒,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尽管如此,王令并没有放弃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大多关注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表达了对不公平现实的愤懑和对民生福祉的关切。
在《饿者行》中,王令以饿者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在荒年中忍饥挨饿的悲惨情景。这些饿者在灾荒之年四处乞讨,忍受着寒冷的侵袭和饥饿的折磨。然而,那些富有之家却仍在大肆挥霍,过着奢侈的生活。这种鲜明的对比使人们对社会的贫富差距产生了深刻的反思。
总的来说,《饿者行》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社会现实,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关注和悲悯情怀。这首诗不仅是王令个人经历的真实写照,更是那个时代民生疾苦的一个缩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