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梅
众口一酸调,佳处在味外。
忽使水火争,谁令居鼎鼐。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众人一致称好,美妙之处在滋味之外。
忽然让水和火相争,谁让它位于鼎和鼐之间呢?
去完善
释义
1. 盐:古代的一种调味品,主要用来调味。
2. 梅:指梅子,是一种酸味的食物。
3. 方蒙仲:南宋诗人,生卒年不详。字亚平,自号空明子,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学家。
4. 众口一酸调:指众人对于酸味的感受是相同的。
5. 佳处在味外:指美味的滋味不仅仅在于食物本身,更在于品尝者的心情和环境等因素。
6. 忽使水火争:这句诗的意思是忽然让水和火去争论。这里的水和火象征着烹调和烹饪的过程。
7. 谁令居鼎鼐:鼎和鼐都是古代的烹饪器具,这里用它们来代指烹饪。这句诗的意思是谁让它们处于烹饪的位置呢?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名为《盐梅》,诗人借“盐梅”之味,表达了他的哲学思考。盐梅是中国古代的调味品,诗中暗示了不同味道之间相互协调、平衡的哲理。诗人以盐梅为引子,深入探讨事物的和谐共处与相互关系,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深远的思考。
首句“众口一酸调”揭示了众人对于酸味的需求和喜好各不相同,而美食的关键在于其口味之外的东西,即食物给人的心灵感受。这句诗传达了诗歌的主旨:好的东西往往超越了表面五味的感受,深入到了人的精神世界。
次句“佳处在味外”呼应了第一句,强调味觉的美好之处往往不在于舌尖,而在于品味背后的心情、氛围或生活的感悟。这也暗示着,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体会和理解去发现。
接下来的两句“忽使水火争,谁令居鼎鼐”则表达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是无法避免的,正如烹煮中的水与火,必然会有矛盾,有冲突,但在这样的争执中,也产生了调和的味道。这也就寓示了人生中的困难与挑战是普遍存在的,但正是在克服这些困难的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如何去平衡、如何去面对生活。
总的来说,这首《盐梅》描绘了一种超越物质的美好体验,鼓励人们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真谛,体会生活的深度。通过盐和梅这两种调味品,诗人巧妙地将人生哲理融入其中,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超群的人生智慧。
去完善
创作背景
《盐梅》是南宋时期诗人方蒙仲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担忧和对百姓生活的关注。
首先,从创作时间上来看,《盐梅》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南宋末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国家内外交困,社会矛盾尖锐。
其次,在诗人方蒙仲的一生中,他经历了多次战乱和迁徙,这使他深刻地体会到了民生疾苦。他在诗歌中对百姓的关爱和对国家治理的关注,正是他这一时期人生际遇的写照。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南宋末期,金人入侵,国家分裂,政权腐朽,民不聊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许多有良知的文人志士都在努力寻求国家的振兴之道。而方蒙仲作为其中的一员,他以诗歌为武器,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和期望。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