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继宝禅者
宝非宝,日杲杲。
上上机,无处讨。
赤水求来何太狂,荆山觅得苦相恼。
不恼不狂排夜光,险恶道中为津梁。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珍贵的并非财富,而是阳光普照的日子。
最佳的时机,无处可寻。
赤水上寻求什么过于狂妄,在荆山寻找却让人心生烦恼。
不畏烦恼和狂妄,排开夜光,在这险恶的道路中成为渡船的桥梁。
去完善
释义
【注释】
1. 重显:即道潜,字重显,俗姓李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僧人、文学家。他是临济宗杨岐派五世传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赐号“妙总大师”。
2. 宝非宝,日杲杲:这两句是说真正的宝贝并不是那些世俗眼中的珍宝,而是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人。杲杲,形容太阳明亮的样子,此处用来比喻光明磊落、品德高尚的人。
3. 上上机:佛教用语,指最高深的境界或道理。
4. 无处讨:无法寻找到。
5. 赤水求来何太狂,荆山觅得苦相恼:这两句引用古代神话传说,说明世人对于外在事物的追求往往徒劳无功。赤水求来,指《庄子·列御寇》中的故事,说一个名叫河的工师在赤水边寻找朱砂,结果一无所获;荆山觅得,指《列子·汤问》中的故事,说一个名叫卞随的平民在荆山下得到宝玉,但他认为自己因此会遭逢祸患,所以把宝玉扔掉了。
6. 不恼不狂排夜光:这句是说那些品格高尚、胸怀坦荡的人,他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为他人带来希望。
7. 险恶道中为津梁:这句是说这些人就像桥梁一样,帮助人们度过艰险的道路。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歌是释重显写给他的朋友继宝禅者的离别赠言。诗歌的前两句“宝非宝,日杲杲”表达了一种虚无的哲学观念,意味着世间万物无常,一切皆空。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仍需保持清醒和乐观的态度。接下来两句“上上机,无处讨”则暗示了禅宗的智慧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领悟。
紧接着的“赤水求来何太狂,荆山觅得苦相恼”以神话故事为背景,表达了人们对于真理的追求往往是痛苦且徒劳的。诗人在这里提醒我们要放下执着,不要过分追求名利与成就。
最后两句“不恼不狂排夜光,险恶道中为津梁”则传达了诗人的豁达态度,意味着我们应该在生活的困境中保持冷静和坦然,为他人照亮前行的道路。整首诗以其深沉的哲理、生动的意象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去完善
创作背景
《送继宝禅者》是宋代诗人释重显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为公元980年前后,正是北宋初期。释重显,即延寿大师,他生活在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的动荡时期,是一位著名的禅宗高僧。他在浙江余杭径山寺弘法,与弟子们共度时艰。
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分裂、战乱频仍,人民生活困苦。然而,佛教信仰却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释重显作为一位高僧,以其深厚的佛学修养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尊重。他的诗歌作品既有禅宗的机锋,又有对生活的感悟,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在这首诗《送继宝禅者》中,释重显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形象表达了对继宝禅者的关爱和支持。他希望这位年轻僧人能够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坚定信念,追求真理,最终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解脱。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