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次洛阳道中
秋风吹故城,城下独吟行。高树鸟已息,古原人尚耕。
流年川暗度,往事月空明。不复叹岐路,马前尘夜生。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秋风轻轻拂过古老的城墙,我独自一人在城墙下漫步。高高的树上鸟儿已经休息了,而在那古老的原野上,人们还在辛勤耕耘。岁月如同流水般悄然逝去,而过去的时光却如明月般清晰地照耀在心上。现在不再叹息人生的道路如何选择,因为前方的路就在眼前,等待着我前行探索。
去完善
释义
秋风吹: 秋风, 指秋天; 故城, 古代城市的遗址。
城下: 城市下面, 指的是在城里或城市附近的地方。
独吟行: 独自行走并吟诵诗歌。
高树: 高大的树木。
鸟已息: 鸟儿已经休息。
古原人: 在古代的原野上生活的人们。
尚耕: 还在耕种。
流年: 光阴如水般流逝。
川暗度: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
往事: 过去的经历或事情。
月空明: 月光照亮夜空, 比喻过去的美好时光。
不复: 不再次。
叹岐路: 感叹人生的道路充满曲折与歧路。
马前尘: 马儿走过扬起的尘土。
夜生: 夜晚产生。
去完善
赏析
《夕次洛阳道中》这首古诗描绘了诗人于秋日暮时在洛阳城郊所见之景。首联以秋风起兴,引出诗人独行在洛阳城下的情景,为全诗营造了一种孤独、苍凉的气氛。颔联通过描写高树上的鸟儿已归巢休息,而古原上的人们还在辛勤耕作的景象,展现了农忙时节的繁忙景象。颈联则将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通过对时间悄然流逝和月光映照下往事如烟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与留恋。尾联诗人以“不复叹岐路”抒发了对人生道路的坚定态度,暗示尽管前路坎坷,但诗人依然勇往直前,结尾“马前尘夜生”更是生动地描绘了马蹄踏过尘土飞扬的画面,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命力。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夕次洛阳道中》是唐代诗人崔涂在唐末乱世中所创作的五言诗。这首诗创作于公元907年左右的黄巢起义时期,此时战火纷飞,民不聊生。崔涂曾在洛阳一带游历,见证了战乱带来的苦难,于是在此背景下创作了这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诗篇。
崔涂本人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等动乱事件,家国沦丧的悲痛令他倍感忧虑。他一生漂泊不定,长期客居他乡,对民间疾苦有较深的了解。这首诗通过对夕阳西下、天色渐暗的自然景象描绘,表达了对战乱中的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同情。
唐朝末年,朝政腐败,百姓疾苦,加上黄巢起义的爆发,使得原本繁荣的洛阳道中变得破败不堪。战乱使得国家分离、民族矛盾激化,民生凋敝,诗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诗句展现了民众所遭受的磨难以及他对战乱的痛恨和悲悯之情。
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