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六首 其六
天山一夜雪漫漫,虏去营空战血干。
十万征人回马首,天边烽火报平安。
去完善
作者简介
去完善
译文
在天山的漫漫长夜里,大雪纷飞覆盖了战场。
战士们离开营地,让鲜血在雪中凝固。
终于,那十万征战的人们回首望向故乡,远方的烽火传达了平安的消息。
去完善
释义
【天山】:地名,指我国新疆的天山山脉。
【虏】:古时候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可理解为敌方。
【营】:军营。
【战血干】:形容战斗过后留下的痕迹逐渐消失。
【十万征人】:数量众多的出征士兵。
【回马首】:指军队胜利归来。
【天边烽火】:指远处传来的表示平安的信号。
去完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战场的战斗之后,战士们得胜归来的场景。“天山一夜雪漫漫”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环境的艰苦,同时也为后面的情节铺垫了背景。"虏去营空战血干"则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彰显了将士们英勇顽强的精神。最后两句“十万征人回马首,天边烽火报平安”展现了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期待和平的心情。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将战场的景象和生活跃然纸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理共鸣。
去完善
创作背景
《塞下曲六首 其六》是南宋诗人严羽所作。这首诗诞生于公元1240年至1245年之间,正值宋元时期动荡不安的时期。当时,蒙古大军不断南侵,战争烽火连天。在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诗人以开阔的视野描绘了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了英勇戍边的豪壮情怀。
诗人生平颇有才华,少年得志,但在仕途上并不得意。他在面对国家危急之时,忧国忧民之心油然而生。这时,他写下了“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鸳鸯宿”的名句,抒发了在边关时刻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
在严羽生活的时代,文人墨客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塞下曲六首 其六》正是诗人怀着一颗拳拳赤子之心,抒发对战争的不满和对和平的追求。
去完善